-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 地震
- 地震
-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 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 正确的逃生方法
-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室外的跑到楼内躲避 | B.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
2018年5月5日,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喷发。
(1)火山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请再举一例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_______
(2)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流入海洋,导致海洋上空形成浓厚的白雾,白雾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1)火山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请再举一例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_______
(2)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流入海洋,导致海洋上空形成浓厚的白雾,白雾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018年11月26日早晨7点57分,台湾海峡海域发生6.1级地震,这是一次罕见的地震,属于板块内地震,是因为台湾东部海域的地震应力慢慢传递,传到台湾西部海域板块并累积,直至释放出来。此次地震引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行驶船只的影响 |
B.海浪的冲刷 |
C.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
D.台风的影响 |
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乘电梯逃生 ④躲到大树底下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乘电梯逃生 ④躲到大树底下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2017年8月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再次引发人们对地震的高度关注。
(1)本次九寨沟地震,主要是因为其位于地震带上,亚欧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岩层断裂错位导致的。
(2)在发生地震时,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①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
②用石块敲击能发生声响的物体,向外发生呼救信号;
③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④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要持续喊叫、吸引救援人员。
(1)本次九寨沟地震,主要是因为其位于地震带上,亚欧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岩层断裂错位导致的。
(2)在发生地震时,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①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
②用石块敲击能发生声响的物体,向外发生呼救信号;
③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④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要持续喊叫、吸引救援人员。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
B.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
C.在三楼教室的同学,马上到阳台大声呼救![]() |
D.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
火山、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千百次。下列地区多火山、地震的是( )
A.南极大陆内部 | B.亚欧大陆内部 | C.大洋洲内部 | D.北美洲西部沿海 |
2016年9月28日,遂昌县苏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当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时,下列逃生办法可行的是( )
A.从房屋里跑到空旷地带 |
B.向低洼方向跑 |
C.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跑 |
D.带上家中物品逃生 |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当地震发生时,你认为可取的应急措施是( )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④一楼的同学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⑥躲到洗手间里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④一楼的同学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⑥躲到洗手间里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⑥ | D.①③④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