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地球
- + 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震
-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 土壤
- 地球上的水体
- 天气与气候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B、C代表的部位名称。B________;C________。
(2)山坡CF比山坡DF________(填“陡”或“缓”)。
(3)通常,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若C地气温为10℃,则E地气温为________℃。

(1)写出B、C代表的部位名称。B________;C________。
(2)山坡CF比山坡DF________(填“陡”或“缓”)。
(3)通常,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若C地气温为10℃,则E地气温为________℃。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单位:米)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________。
(2)A点和B点的高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B点出发,则从________点出发会容易些。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________。
(2)A点和B点的高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B点出发,则从________点出发会容易些。
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变化的影响 |
B.风力的作用 |
C.流水的作用 |
D.生物的影响 |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570米 |
B.同时间测得A,D两地的气温,D地气温更高 |
C.图中ABCD四地对应的地形分别为山峰、陡崖、山谷、山脊 |
D.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千米 |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
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
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
D.植树种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 |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__;在坡面覆盖植物,再往坡面上洒较多的水,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__。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型,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__。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__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填字母)。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__;在坡面覆盖植物,再往坡面上洒较多的水,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__。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型,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__。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__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 B.海底扩张说 | C.板块构造学说 |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B 处为________板块。
(2)B 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________(碰撞挤压、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________(扩张、缩小)。
(3)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主要是因为该国位于板块的________(内部、边缘)地带。

(1)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B 处为________板块。
(2)B 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________(碰撞挤压、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________(扩张、缩小)。
(3)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主要是因为该国位于板块的________(内部、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