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2月18日,我国江淮、江南许多地区降水日数超过了6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下图示意该时段内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日数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江淮、江南地区此次多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风势力较弱,夏季风较强 | B.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 |
C.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较多 | 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强 |
A.印度尼西亚降水异常偏多 | B.美国东南部出现干旱 |
C.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多雨 | D.澳大利亚遭遇洪涝灾害 |
A.降低土壤肥力,延误春播 | B.农田水分偏多,作物成熟期延迟 |
C.降低气温,导致春小麦病虫害加剧 | D.造成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
读我国雨带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①、②、③时,分别是
【小题2】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是

【小题1】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①、②、③时,分别是
A.4、5月,6月,7、8月前后 |
B.5、6月,7月,8、9月前后 |
C.3、4月,5、6月,7、8月前后 |
D.10月,8、9月,7、8月前后 |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
B.冬季风较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
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的黄海一带 |
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下图),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 B.南北皆旱 | C.南涝北旱 | D.南北皆涝 |
读“中国季风与雨带推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
【小题2】当我国雨带推移到c位置时,长江流域易出现( )
【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阴影区和非阴影区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
B.暖温带地区 |
C.非季风区 |
D.半干旱地区 |
A.梅雨 |
B.伏旱 |
C.春旱 |
D.冻害 |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分布在非阴影区内 |
B.阴影区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重合 |
C.阴影区既不受冬季风影响,也不受夏季风影响 |
D.非阴影区既受冬季风影响,又受夏季风影响 |
下图中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四地夏季降雨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 |
B.地形的影响 |
C.热带气旋过境 |
D.地面强烈增温 |
A.北京到南昌一带 |
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
C.青岛到西安一带 |
D.上海到重庆一带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松嫩平原 | B.华北平原 | C.成都平原 | D.河套平原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反映了东亚陆地气温比附近海洋气温的高出程度)主要用于衡量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异常变化,对于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夏雨秋下”现象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70~2015年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在盛夏(7~8月)和初秋(9月)的时间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1970-2015年,东亚地区盛夏与初秋的海陆热力差异指数
A.整体上升趋势 | B.初秋年际变化大于盛夏 |
C.盛夏略高于初秋 | D.盛夏与初秋呈负相关 |
A.1972年 | B.1980年 |
C.1999年 | D.2010年 |
A.影响该地区小麦收割和晾晒 | B.加快高温的消退 |
C.导致西大平洋副高东伸南退 | D.促使夏季风南移 |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图”。

【小题1】该地可能位于
【小题2】图中M时期

【小题1】该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 B.江南丘陵 |
C.云贵高原 | D.青藏地区 |
A.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地下水水位较低 |
B.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地下水水位较高 |
C.受台风影响降水较多,地下水水位较高 |
D.受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地下水水位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