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石头厝的特点与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窗子小--便于保温B.石材建筑--防台风
C.墙壁多孔--便于采光D.屋顶缓--防暴雨
【小题2】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A.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三江平原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传统民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是该地聚落与环境协调统一的结果,下图为我国典型传统民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为了冬季保温、夏季通风散热设计的分别是( )
A.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B.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
C.福建土楼、云南竹楼D.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
【小题2】具有防匪防盗功能的是( )
A.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B.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
C.福建土楼、云南竹楼D.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我国山西省有一种民居,其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当地人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我国南方各地尤其是城市近年来把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当地人称之为“戴帽子”。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山西的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B.地处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均匀
C.地处高气压控制区,水资源缺乏
D.亚洲高压距离近,冬季风强烈,温度低
【小题2】南方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是使住宅
A.保暖、采光、防潮防沙
B.防漏、美观、隔热节能
C.通风、美观、便于绿化
D.防漏、通风、增加空间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台湾兰屿岛(如下左图),面积约46平方千米,岛上丘陵起伏,海滨怪石林立。岛上的原住民达悟族人在山坡上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如下右图)。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2米,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屋内靠后墙为高出地面约半米的“高炕”,就前是火塘,地下“主屋”所在坑边近处常建有木制小亭。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兰屿岛民居特色,反映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冬季寒冷干燥B.夏季炎热少雨
C.常年多大风D.四季多海雾
【小题2】图中“木制小亭”的作用是
A.躲避地震B.纳凉避暑
C.躲避台风D.船只引航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万里茶道” 是历史上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目前处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计划之中。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万里茶道”从我国福建武夷山出发,穿越了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三个国家,沿途经历的各段路程环境气候差异极大,地理特征各异。

(1)茶商从福建出发到蒙古国,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说明其原因。
(2)茶商在穿越蒙古国到达恰克图边境过程中,发现从南向北自然景观差异较大,依次写出这种变化。
(3)茶商在沿途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甲地与乙地传统民居的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万里茶道”沿线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灾害频发。与洛阳到张家口段相比,写出武夷山到武汉段最易频发的气象气候灾害,并分析这种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

据此完成下面下列问题。
【小题1】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小题2】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讷位。读某河流分布图(图甲)及弯道水速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甲中最适宜古代人建筑居住场所的是()
A.a c dB.a b cC.b c dD.a b d
【小题2】图甲中最适宜建筑港口的是()
A.aB.bC.cD.d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窝巢”,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每半年需要修补、加固一次,虽麻烦但因土塔有恒温作用,大部分居民仍会住在土塔内。土塔古建筑群爬上高处俯视可见土塔并排组合起来像蜂巢所以被称为“蜂巢屋”。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
A.河湖众多B.木材丰富C.全年气候干旱D.黄土广布
【小题2】土塔每半年便要修补、加固一次,推测其主要原因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B.冬季降水较丰富,避免土塔溶掉
C.抵御夏季的雨水D.防御冬季的风沙
【小题3】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间是
A.11-12B.1-2月C.8-9月D.4-5月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希巴姆古城(1982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共和国,建在哈德拉毛河(部分为季节河)河谷旁边的低山丘陵之上。古城内密布着500余座5—10层不等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完全由泥土和木头建造而成。古城所在地区总体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暴雨。2015年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2日完成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更新。希巴姆古城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1)分析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简述古城选址的合理性。
(3)分析古城土楼屋顶和上半部分用石膏涂成白色而下半部分保留原始的泥土颜色的原因。
(4)说出造成希巴姆古城濒危的可能原因并为古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