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读图可以判断( )
A.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
B.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 |
C.水深1000 m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
D.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
A.34.3 | B.34.4 |
C.34.5 | D.34.7 |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降水量 | D.蒸发量 |

(1)左图所示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且正值________季。
(2)右图中水温分布符合左图中的________点。
(3)右图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1 000米以下________。
圭亚那是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国土面积21.5万平方千米,人口78.7万,森林覆盖率高达86.4%。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圭亚那政府鼓励外资公司到本国租用土地,种植油棕、甘蔗、速生树等发展生物能产业,产品(生物柴油、酒精等)主要供应欧美市场。
下图分别是圭亚那位置图和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分析圭亚那北部沿海地区一年中出现两个雨季(5~8月、11月至翌年1月)的原因。
(2)分析乔治敦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
(3)分析圭亚那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高脚屋的自然原因。
(4)分析外资公司在圭亚那发展生物能产业的有利条件。
材料一: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盘山公路运输。左图为缅甸及周边地区略图,左图中L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种群和群落。右图为左图中仰光和①地的气候资料图。

(1)比较仰光和①地气温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出L河流域在11月-次年4月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在乙地以北和以南河段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并分析该河流域物种多样化的原因。
(3)近年来,仰光逐渐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简析其优势条件。
(4)说明缅甸柚木出口到我国主要选择公路运输的原因。
读全球气温、降水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①表示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
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全球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B.降水量从热带地区向南北方向递减 |
C.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D.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A.①数值高是由于受东北信风影响 |
B.②数值高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影响 |
C.③数值高是由于太阳辐射强 |
D.④数值高是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 |
林线(狭义)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一般而言,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国环境的影响大,其基面气温等地理要素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差异大。研究表明,山体基面高度和面积与山体效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下图为38°N某山地地区理想状态下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剖面图,区域内的山体效应较明显,内部与东西侧的林线高度差异较大。
(2)该山脉在38°N附近西侧沿海地区的树叶具有叶片不大或呈尖刺状且坚硬、常有茸毛的特征。分析形成其特征的原因。
(3)推测林线在图示区域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小题1】造成甲、乙、丙、丁四地此时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地形、天气系统、海陆位置 | B.地形、海陆位置、纬度、天气系统 |
C.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天气系统 | D.地形、天气系统、纬度、海陆位置 |
A.天气逐渐转晴 | B.出现持续性的降水 |
C.风力开始加大 | D.非常适合清洗汽车 |

【小题1】索契冬奥会滑雪场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处山地迎风坡 | B.地处中高纬度 |
C.沿岸寒流的影响 | D.冬季风的影响 |
A.洋流影响 | B.纬度差异 | C.地形影响 | D.距海远近 |

【小题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
A.-15℃或-25℃ | B.-25℃或-35℃ |
C.-35℃或-15℃ | D.-35℃或-45℃ |
A.地形 | B.洋流 |
C.大气环流 | D.太阳辐射 |
A.2~3月 | B.5~6月 |
C.11~12月 | D.8~9月 |
A.30<T<50 | B.40<T<60 |
C.50<T<60 | D.50<T<70 |


注:潜在蒸散表示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可能达到最大蒸发蒸腾量。当一个地区某时期P<0.5PET(P为降水量,PET为潜在蒸散量)时为其气象干旱,P>0.5PET时为湿润期(其中P>0.5PET为潮湿期)。
【小题1】图2中①代表的区域A.4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干旱期 | B.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湿润期 |
C.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潮湿期 | D.11月初至次年4月底为湿润期 |
A.①—甲 | B.②—丙 |
C.③—乙 | D.①—丙 |
A.海陆位置 | B.大气环流 |
C.地面状况 | D.洋流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