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陆地和海洋
- + 天气与气候
- 多变的天气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 世界的气候
- 居民与聚落
- 发展与合作
- 资源与环境问题
- 东半球的地区和国家
- 西半球的地区和国家
- 极地地区
- 中国地理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单位:小时)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甘肃武威的数值小于酒泉,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小题2】图中西南部的和田地区数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小题1】甘肃武威的数值小于酒泉,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地势 | D.自然植被 |
A.阴雨天气较多 | B.扬沙、沙尘天气多 | C.雾霾现象严重 | D.正午太阳高度大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 B.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 D.多锋面、气旋活动 |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对图中P处等温线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小题2】图示月份,北京

【小题1】对图中P处等温线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A.太阳辐射 | B.海陆分布 |
C.地形 | D.洋流 |
A.寒冷干燥 | B.温和湿润 |
C.高温多雨 | D.炎热干燥 |
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A.①地势②年太阳辐射量③7月均温 |
B.①地势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 |
C.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 |
D.①年太阳辐射量②地势③7月均温 |
下图为海南岛某地理要素等值线(等值线的数值①>②>③>④)、等高线和年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虚线可能是
【小题2】影响Q地附近的等值线(虚线)向南凸出的因素是
【小题3】影响M,P两地太阳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小题1】图中虚线可能是
A.等日照线 | B.等温线 | C.等降水量线 | D.等潜水位线 |
A.地形 | B.洋流 | C.植被覆盖率 | D.海陆位置 |
A.洋流 | B.海陆位置 | C.纬度 | D.天气 |
某校学生对基多和拉萨进行了区域差异专项学习研究。下图为拉萨和基多所在位置、等高线地形(单位:m)及气候资料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学习小组在气候专题研究中发现
A.拉萨7月的平均气温较基多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
B.拉萨气温年较差较基多大,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
C.拉萨7月降水量较基多多,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
D.拉萨年降水总量较基多少,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 |
A.地形类型相似 |
B.植被类型相同 |
C.地热资源丰富 |
D.水文状况相近 |
下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小题2】a岛上等温线的值最有可能为( )

【小题1】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洋流,地形 |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
C.大气环流,下垫面 | D.海陆分布,纬度 |
A.0℃ | B.2℃ | C.-10℃ | D.-5℃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小题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 B.地形 | C.人为因素 | D.距海远近 |
A.纬度位置、地形 | B.地形、海陆差异 |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
A.甲地、黄河口附近 |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
C.丙地、乙地 | D.甲地、丁地 |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试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据图推理甲地温度范围,分析该气温中心的形成原因。
(2)描述图中28℃等温线的走向特点,试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其成因。
(3)利用相关知识简析乙河流的水文特征。

(1)据图推理甲地温度范围,分析该气温中心的形成原因。
(2)描述图中28℃等温线的走向特点,试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其成因。
(3)利用相关知识简析乙河流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