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 B.土地荒漠化 |
C.森林面积锐减 | D.生态用水紧张 |
A.重心从0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
B.重心从0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

【小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洪涝灾害的频率增加 |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
C.大陆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 D.荒漠化土地大幅增加 |
A.推广菜基——鱼塘农业 | B.推广水稻种植 |
C.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08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 水田 | 旱地 | 林地 | 草地 | 园地 | 城镇 | 陆地水域 | 滩涂 | 未利用 |
1991 | 48.08 | 14.47 | 18.72 | 0.34 | 0.21 | 9.65 | 7.96 | 0.35 | 0.22 |
2008 | 41.87 | 9.89 | 17.27 | 0.04 | 0.03 | 23.91 | 6.35 | 0.63 | 0.01 |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3)试评价上海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和不足。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示意某黑土优质区。21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小题1】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约翻了一番 |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
A.人口数量的变化 | B.耕地面积的变化 |
C.放牧强度的变化 | D.气候的变化 |
2017年11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发布推进本市粮田季节性轮作休耕养地工作的通知,上海正式加入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鼓励农民开展季节性轮作休耕,只种植一季水稻,取消冬小麦生产性补贴,拿出专项补贴补助试点区农户,补助的标准以收入不减为前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上海市轮作休耕选择只种植一季水稻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稻生长期较短 | B.水稻单产较高 |
C.水稻生长期雨热同期 | D.水稻种植成本低 |
A.进行乳畜饲养 | B.深耕晒垄 |
C.种植观赏性绿肥 | D.撂荒自然恢复 |
下表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陆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
C.洪涝灾害的频率增大 | D.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A.推广鱼塘—台田农业 | B.推广水稻种植 |
C.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研究各种问题。下表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表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①年降水量会增多 ②气温年较差变大
③PM2.5下降 ④湖泊的水质变差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A.开发湿地,积极发展种植业 |
B.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
C.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 |
D.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
材料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1)该县2010年与2000年相比,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建立了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试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原因。
(2)由材料二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如何?
(3)为扩大粮食生产,有人建议实行所有山坡梯田化,设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
表1991年和2008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 水田 | 旱地 | 林地 | 草地 | 园地 | 城镇 | 陆地水域 | 滩涂 | 未利用地 |
1991 | 48.08 | 14.47 | 18.72 | 0.34 | 0.21 | 9.65 | 7.96 | 0.35 | 0.22 |
2008 | 41.87 | 9.89 | 17.27 | 0.04 | 0.03 | 23.91 | 6.35 | 0.63 | 0.01 |

阐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地理特征,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