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 能源的分类
- 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 海河流域的整治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小题1】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能源生产总量移动幅度最大,说明能源生产东西差异减小最慢 |
B.GDP重心继续缓慢向东移动 |
C.三个指标的重心都在向偏西移动 |
D.1987~1991年期间,三个指标重心最为接近,说明我国东、西部已无差距 |
A.我国GDP增长中能源成本较大 |
B.我国GDP高的地区能源资源丰富 |
C.我国能源供需地区不平衡的状况已基本解决 |
D.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
材料一:智利的中部和北部,有一条斑治铜矿化带,斑岩铜矿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体类型,它主要是由于陆地上的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而成,铜矿体主要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材料二:据海关统计,2017 年智利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都有较大的增长,中国对智利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机电、轻纺、塑料制品、家电等、从智利进口的产品主要为铜、纸浆、铁矿砂、葡萄酒、鱼粉和水果等。

(1)分析智利钢矿资源丰富的原因。
(2)智利常规能源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产企业的发展,政府已经批准了新的能源战略,目标为到2035年50%的电力来自新能源。推测其可以发展的新能源种类,并说明理由。
(3)近年来,智利的渔业、林业、水果等农产品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智利这一贸易战略的合理性。
(4)板括智利对中国贸易的主要特点。分析中智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景。

【小题1】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能源消费
A.石油消费总量最少 | B.水电消费总量最少 |
C.以清洁能源为主 | D.煤炭消费比重大 |
A.煤炭、石油 | B.核能、水能 | C.石油、天然气 | D.煤炭、水能 |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承载力高 | B.能源需求量减少 |
C.森林覆盖率较高 | D.产业结构轻型化 |
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
B.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
C.竭制煤炭开采,发展第三产业 |
D.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中第一个由三国首脑批准落地实施的经济走廊,它与我国“东北振兴”、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远东开发”和蒙古“草原之路”等战略高度契合,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寻找接续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供给最近便、最安全的理想保障区域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潜力市场。蒙古国地势高峻,地貌复杂,西北部多为高原山地,东南部多为戈壁平原,俄罗斯远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广布。中蒙俄高铁是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突破口。下图为中蒙俄东线和西线高铁规划示意图。

(1)指出中蒙俄高铁西线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2)分析中蒙俄高铁西线在蒙古段走向选择的主要原因。
(3)简述中蒙俄高铁东线修建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4)说明中蒙俄高铁建设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9年国内首个海上浮动核电站有望开工建设,这是继俄罗斯、美国等国之后又一实现该技术的国家。海上浮动核电站(如图)也被称为海上移动“充电宝”,是小型核反应堆和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国家,最适合广泛使用海上浮动核电站的是A.加拿大 | B.印度尼西亚 | C.冰岛 | D.尼日利亚 |
A.机动灵活,发电量大 | B.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小 |
C.适用范围广,建设难度小 | D.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
A.建造在船舶上所需要的成本高 | B.为了有效防止恐怖袭击 |
C.有利于极端环境下正常运行 | D.阿拉斯加地区海冰广布 |
材料一: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波德平原、中部中德山地和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德国除煤炭和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原料供应和能源很大程度依赖进口。
材料二:二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为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工业成为德国当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点发展了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德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1960年 | 5.5% | 53.5% | 41% |
1970年 | 3.9% | 57.6% | 38.5% |
1980年 | 2.2% | 44.8% | 53% |
1990年 | 1.29% | 33.2% | 65.57% |
2001年 | 0.98% | 28.86% | 70.16% |
2005年 | 0.96% | 30.43% | 68.61% |
(1)分析德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二战后至1970年德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分析这段时期德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1970年后德国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钢铁、纺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请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原理,阐述这一阶段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
①资源丰富②农业基础好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④市场需求量大⑤开采条件好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⑤ |

【小题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铝土矿 | B.石油 |
C.天然气 | D.石灰石 |
A.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 B.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
C.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 D.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
C.增加经济产值 | D.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