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A.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
C.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

【小题1】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增加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小题1】与漫画“把云留住”的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 B.大气污染 |
C.森林破坏 | D.温室效应 |
A.差异性 | B.整体性 |
C.开放性 | D.同一性 |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石灰岩山体较为坚固)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
D.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
A.降低爬山难度 | B.增加耕地面积 |
C.便于汇集雨水 | D.防止台风侵袭 |
红树林(下图)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红树林
①多分布在我国渤海与黄海沿岸 ②根系短小不发达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场所 |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
新华社消息:中国科考队于2004年8月23日结束了为期23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科学探险考察,27日返回北京。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孙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亚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 )
A.热带草原 | B.热带雨林 | C.亚马孙河 | D.亚马孙平原 |
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 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 |
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 D.过度引水灌溉 |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暖流的影响大
③受寒流影响大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
⑤面积更宽广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材料一 河南黄泛平原风沙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故道周边地带。该风沙区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已从“春种一壶籽,秋收一瓢粮”变成了如今“沙地河道花果飘香,平川农田粮丰林茂。”
材料二 河南信阳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中部是丘陵岗地,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北部是平原和洼地。信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少数积雪特别深厚的区域之一,最大积雪达45厘米,降雪日数在20天以上。“信阳毛尖”(茶叶)享誉中国,茶树生长喜酸怕碱,喜阴怕晒,喜暖怕寒,喜湿怕涝。
材料三 下图分别为河南省黄泛平原风沙区分布图、 A地和信阳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
(2)分析信阳积雪日数多的原因。
(3)说明黄泛平原的气候特征与该地风沙区面积广的关联性。
(4)试从地理角度解释黄泛平原风沙区形成了“林木繁茂—灾害减少—粮食丰产—环境优美”良性循环的原因。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运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示意图及区域联系图。

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说明此生态屏障的生态效益。
2013年度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3年8月到2013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①自然灾害减少 ②全球降水增加 ③雪线上升
④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⑤水土流失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④⑤⑥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③④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
D.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