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先发展,后治理 |
B.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
C.从全国来看,我国的自然环境正逐步改善 |
D.循环经济是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持续发展 |
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普通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1)图中A,B分别表示: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普通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 )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
C.加速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向东部输送 |
D.鼓励人口增长 |
下列不能够反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 )
A.我国2000多年前“河伯娶亲”的故事 |
B.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 |
C.我国东南地区的东夷族以“凤”为图腾 |
D.我国古代民间的风水理论相地术 |
下图为“我国某地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A.1985~1990年 | B.1990~1995年 |
C.1995~2000年 | D.2000~2005年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小题2】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小题1】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A.经济属性 | B.社会属性 | C.生态属性 | D.环境属性 |
A.增加绿地面积 | B.发展教育,减少并消除文盲 |
C.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D.预防和治理污染 |
图7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反映正确的是
①晴天日平均值约1.7 ℃,最大值约3.7 ℃
②阴天日平均值约0.9 ℃,最大值约2.4 ℃
③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④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小题2】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小题1】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反映正确的是
①晴天日平均值约1.7 ℃,最大值约3.7 ℃
②阴天日平均值约0.9 ℃,最大值约2.4 ℃
③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④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据此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此项行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小题2】中国如期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②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③大量增加湿地、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小题1】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此项行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阶段性原则 | B.公平性原则 | C.持续性原则 | D.共同性原则 |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②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③大量增加湿地、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