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日,《新京报》报道了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存在着工业园区向沙漠腹地排放工业污水的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工业园区向腾格里沙漠排放污水,违背了哪一人地关系思想
【小题2】向沙漠腹地排放工业污水的最大危害是
【小题3】下列行为符合沙漠地区利用发展方向的是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工业园区向腾格里沙漠排放污水,违背了哪一人地关系思想
A.环境决定论 | B.人类中心论 |
C.人地伙伴论 | D.都有 |
A.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
B.造成大气污染,形成有毒的沙尘暴 |
C.污染地下水,难以治理和恢复 |
D.加剧土地荒漠化 |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
B.通过跨流域调水,改造生态环境,创造发展畜牧业的条件 |
C.利用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
D.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 |
2012年12月13日,中国绿色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各方一致认为,危机后的新经济增长点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都应致力于发展节能减排型产业和利用可再生低碳能源。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小题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
B.公平性原则 |
C.持续性原则 |
D.权利性原则 |
①实现煤炭洁净化燃烧 ②推行节能技术
③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 ④关闭高耗能企业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8月15日吕梁日报消息 山西省文水县长青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设施蔬菜、生态养殖、沼气和生态庄园“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倾力打造生态农业,成为文水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大亮点。
材料2:见下图。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________过程的环境效益最大。
(3)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材料1:2011年8月15日吕梁日报消息 山西省文水县长青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设施蔬菜、生态养殖、沼气和生态庄园“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倾力打造生态农业,成为文水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大亮点。
材料2:见下图。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________过程的环境效益最大。
(3)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下图是“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小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小题2】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小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A.深刻的环境危机 |
B.生活贫困 |
C.资源短缺 |
D.人口素质过低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增长缓慢
【小题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小题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增长缓慢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 |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嘉善县地处浙江省东北部,2013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22.36万吨,其中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为18.7万吨,其它秸秆资源总量为3.66万吨。嘉善县多措并举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下图为“嘉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小题1】综合利用的的秸秆主要来自( )
【小题2】关于嘉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1】综合利用的的秸秆主要来自( )
A.水稻 |
B.小麦 |
C.玉米 |
D.大豆 |
A.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 |
B.秸秆粉碎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养分平衡 |
C.把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燃料体和草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D.嘉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适合“一家一户”生产 |
下图反映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生活能源的消耗,煤炭、秸秆、薪柴占80%以上,其中秸秆约占31%,薪柴约占25%,传统的炉灶,秸秆、薪柴的能源利用率只有10% ~15%。
材料2:下图示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

材料3:交通工具尤其是近几年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使我国石油消费量大增,造成全国许多城市油价大幅提高,石油短缺,出现了排队加油的现象。 2012年1月12日工信部消息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累计生产汽车达1 841.89万辆,销售汽车1 850.51万辆。
(1)材料1反映出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所用能源56%来自生物能,它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2)材料2反映出,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3)读材料3,鼓励私人购买汽车,能促进相关产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除加剧石油短缺和交通拥挤外,还能产生________问题,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材料1: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生活能源的消耗,煤炭、秸秆、薪柴占80%以上,其中秸秆约占31%,薪柴约占25%,传统的炉灶,秸秆、薪柴的能源利用率只有10% ~15%。
材料2:下图示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

材料3:交通工具尤其是近几年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使我国石油消费量大增,造成全国许多城市油价大幅提高,石油短缺,出现了排队加油的现象。 2012年1月12日工信部消息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累计生产汽车达1 841.89万辆,销售汽车1 850.51万辆。
(1)材料1反映出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所用能源56%来自生物能,它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2)材料2反映出,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3)读材料3,鼓励私人购买汽车,能促进相关产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除加剧石油短缺和交通拥挤外,还能产生________问题,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读安徽某县生态农业园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该生态农业园主要功能区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小题2】若黑龙江西部农村引入该生态农业,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小题1】该生态农业园主要功能区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A.奶畜养殖区:重点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场,以发展优良奶牛品种引进、繁育及产出鲜乳为主 |
B.水源区:重点对池塘进行加固与增容,发展淡水养殖,主要用于调节园区的气候 |
C.种植区:包括农田、荒地、田间、路旁、塘边。农田要根据畜牧养殖的需求,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及优质牧草,同时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
D.自然山林区: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加大对野生林地植被、物种资源的开发,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
A.利于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利于农业增收 |
B.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环境质量 |
C.该生态农业的模式受季节影响较小 |
D.加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小题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小题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 B.沼渣、粪肥、塘泥 |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 D.菌渣、沼渣、塘泥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