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青海省图(下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 | 1~3级 | 4级 | 5级 | 6级 | 总面积(平方千米) |
1985年 | 0 | 9.26 | 52.13 | 38.61 | 11172 |
1997年 | 0 | 0 | 48.3 | 51.7 | 10793 |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小题2】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小题3】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

【小题1】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了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
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
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
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
A.原材料 |
B.能源 |
C.科技 |
D.劳动力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
B.净化、循环、再利用 |
C.降耗、节能、可持续 |
D.净化、降耗、可持续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如下:
材料二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第一。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
材料三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描述低能源强度区域、高能源强度区域的分布特点。
(2)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首位,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措施。
材料一 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如下:
能源强度区域 | 具体省区 |
低能源强度区域 | 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海南、江苏、福建和江西共8个省市 |
中能源强度区域 | 天津、广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陕西、重庆、黑龙江、湖北、四川和吉林共12个省区市 |
高能源强度区域 | 云南、辽宁、河北、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贵州和宁夏共10个省区 |
材料二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第一。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
材料三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描述低能源强度区域、高能源强度区域的分布特点。
(2)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首位,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措施。
农村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从事集约化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式,该模式由塑料大棚系统、沼气池系统、猪舍厕所系统、庭院园田系统和居民组成。下图为“我国某地农村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平面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各生态系统产出占总产出百分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猪舍建在地下沼气池之上的主要目的是( )
【小题2】大棚式养猪(猪舍置于大棚内)适用的地区和季节主要是( )
【小题3】该庭院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

【小题1】猪舍建在地下沼气池之上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约庭院地面有限的空间 |
B.利于夏季猪舍内的通风 |
C.为大棚提供充足的肥料 |
D.方便处理猪舍粪便 |
A.北方 夏季 |
B.北方 冬季 |
C.南方 夏季 |
D.南方 冬季 |
A.塑料大棚系统 |
B.沼气池系统 |
C.猪舍厕所系统 |
D.庭院园田系统 |
读我国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2】生态城镇将城镇视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兼具的复合生态系统,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下列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 B.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C.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比重上升 | D.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整体上提高了经济效率 |
A.改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 |
C.强化城镇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
D.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
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3)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中。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3)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中。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华北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
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 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
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小题2】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小题1】华北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
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 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
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A.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 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 |
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 | 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 |
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由于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而被称为“乌金三角”,目前已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生产基地。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该地区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图为该能源基地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所表示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吗?请说明理由。

① E__________、F__________。
② 是否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理由:________。

(1)分析该地区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图为该能源基地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所表示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吗?请说明理由。

① E__________、F__________。
② 是否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理由:________。
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 )
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 | 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 |
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 | 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 |
为进一步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经营候鸟等违法犯罪活动,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自2016年10月30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鸟类违法犯罪统一行动,保护野生鸟类和过境候鸟安全迁徙。图为在执法行动中,森林公安执法人员在一家饭店里查抄被捕猎用于食用的麻雀。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猎捕麻雀用于食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小题2】森林公安执法人员的行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是( )

【小题1】猎捕麻雀用于食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 B.持续性原则 | C.共同性原则 | D.阶段性原则 |
A.人口战略 | B.资源战略 | C.环境战略 | D.经济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