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影响制糖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 | B.能源 |
C.原料 | D.市场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的集聚 |
C.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生产上的联系 |
D.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不存在物质循环 |
A.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
B.设计的产品更符合中国的汽车消费文化 |
C.及时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以便迅速做出反应 |
D.加强对中国劳动力的培训 |
近期某市场上出现了利用玉米叶片加工而成的易分解且物美价廉的购物袋。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这种购物袋生产厂应接近( )
A.原料产地 | B.销售市场 | C.能源基地 | D.研发中心 |
A.减轻大气污染 | B.减轻“白色污染” | C.减轻水土流失 | D.减轻酸雨危害 |
当地时间2017年1月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威胁通用汽车公司(GM):“要么把雪佛兰科鲁兹车型从墨西哥迁回美国制造,要么就等着高额的边境交易税”。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口在200 0~2010年的10年间,制造业岗位数从1730万急速下跌到1150万。目前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外国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
据此回答下题。【小题1】美国企业回本国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工业化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
B.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提高民众就业机会 |
C.提高城市化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
D.增加国内税收收入,吸引投资资金回国 |
①重视高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②加快发展我国优势的传统制造业
③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④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产业
A.①④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 |

【小题1】图示三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最合理的是
A.甲—接近原料地 乙—接近动力地 丙—接近市场地 |
B.甲—接近原料地 乙—接近原料地 丙—接近动力地 |
C.甲—接近市场地 乙—接近动力地 丙—接近原料地 |
D.甲—接近市场地 乙—接近动力地 丙—接近市场地 |
A.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 B.向乙工厂靠近 | C.向甲工厂靠近 | D.依靠科技降低能耗 |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 B.良好的生态环境 | C.充足的原料供应 | D.良好的工业基础 |
中国某公司专注于汽车安全玻璃与工业技术玻璃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得益于它拥有领先的研发中心、完善的产品线,能够大批量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而驰名海内外。继2016年在美国汽车玻璃单体工厂竣工投产,又于2017年在德国新建一座玻璃制造工厂,以满足欧洲汽车客户的需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该公司专注于汽车玻璃产品利于
A.技术研发 | B.员工培训 |
C.品牌延伸 | D.生产自动化 |
A.利用当地资金 | B.利用当地科技 |
C.扩大市场份额 | D.减少运输成本 |
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尽可能在本国建厂,承诺将税收从目前的26%降至10%-15%,要求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制造商不能在墨西哥建新工厂,并对在境外生产且将产品返销回美国的本土制造企业征收高额“边境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回本国建厂主要的目的是
A.促进工业化 | B.提高城市化 | C.增加税收 | D.增加就业 |
A.市场广阔 | B.资源丰富 | C.交通便利 | D.劳动力成本低 |
A.福特汽车转移到加拿大建厂 | B.通用汽车全球化加强 |
C.导致墨西哥汽车出口量减少 | D.美国汽车进口量会增加 |
下图示意以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作为研究指标,总结的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2016年4月河南省依据相关理论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 2016年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方向。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指标分别为
A.技术、资本、劳动力、能源 |
B.资本、技术、能源、劳动力 |
C.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 |
D.技术、资本、能源、劳动力 |
A.发挥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的优势,推进本省企业与国际制造业的合作 |
B.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为重点,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 |
C.以京津地区为优先,以长三角地区为合作重点,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 |
D.持续深化与珠三角、京津、东北工业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 |
普洱以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采用新的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勐海县号称“普洱茶圣地”,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很多普洱茶企业都争相在勐海县设厂,即使不设厂,也要把发酵车间设在勐海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催生研发新的普洱茶发酵技术的原因是
A.气候适宜发酵 | B.运输时间缩短 | C.传统经验丰富 | D.原料优质丰富 |
A.加强企业协作 | B.共用基础设施 | C.提高企业知名度 | D.利用当地独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