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率先提出建成全国现代化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其辖区内的建三江农垦区重点种植优质水稻,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图11为黑龙江地区略图。下图为近20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图。

材料二 近年来生态农业在黑龙江省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下图为黑龙江省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1)评价黑龙江省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的区位条件。
(2)分析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材料一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率先提出建成全国现代化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其辖区内的建三江农垦区重点种植优质水稻,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图11为黑龙江地区略图。下图为近20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图。

材料二 近年来生态农业在黑龙江省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下图为黑龙江省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1)评价黑龙江省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的区位条件。
(2)分析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前几年的“蒜你狠”调动了农民种蒜的积极性,2017年4月底突然增温,使得原本生长推迟的早熟蒜出蒜薹的时间和晚熟蒜重叠在一起,河南多地蒜薹陷入价跌滞销困境,其中一些地方蒜薹收购价仅七八毛钱一斤,还不够付人工钱。但同一时段在山东兰陵县,地头蒜薹收购价最高到了3.2元/斤,平均也在2.6元以上,呈现出价格高、交易火爆、供不应求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河南多地蒜薹陷入价跌滞销的主要原因在于( )
【小题2】(改编题)兰陵蒜薹供不应求的优势主要在于( )
【小题1】河南多地蒜薹陷入价跌滞销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上市时间集中 | B.用工成本上升 |
C.交通建设落后 | D.蒜薹价格过高 |
A.临近国内市场 | B.蒜薹品质优良 |
C.实施错峰上市 | D.交通运输便利 |
下表为“我国某年良种奶牛的主要分布表(单位:万头)”。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我国良种奶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对于我国奶业标准低的原因或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影响我国良种奶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饲料和劳动力 | B.饲料和市场 |
C.交通和市场 | D.劳动力和技术 |
A.奶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 | B.运输效率低导致牛奶变质 |
C.市场需求量大,标准高不能满足需求 | D.有利于刺激我国乳畜业的健康发展 |
(改编题)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以色列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出口国,其鲜花主要销往西欧。冬季是以色列鲜花的销售旺季。促使以色列鲜花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
A.冬季气温较高 | B.距离市场较近 |
C.灌溉技术先进 | D.大量廉价劳动力 |
20世纪初,中卫地区农民在砂砾淤积丰富的冲积扇区,将大量碎砂石覆盖在山地表层,开始了“压砂西瓜”特色种植模式。所产西瓜个头大、甘甜、皮厚、质硬、耐贮运。但近年来,该地西瓜销售面临巨大困难。
结合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采用压砂栽培技术最主要是为了( )
A.抑制盐碱 | B.蓄水保墒 |
C.增大昼夜温差 | D.减轻荒漠化 |
A.交通不便 | B.品种单一 |
C.供过于求 | D.品质下降 |
下图是一段国道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段国道能够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小题2】图示区域内
【小题3】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冬小麦与春玉米套种-在小麦播种时预留宽笼,春季在宽笼空地播种玉米。该做法比单种冬小麦
①缓解了地下水紧张状况,增强了农作物抗旱能力
②增强了冬小麦夏季的光合作用,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③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上升

【小题1】该段国道能够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 |
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 |
C.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
D.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 |
①缓解了地下水紧张状况,增强了农作物抗旱能力
②增强了冬小麦夏季的光合作用,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③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上升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地区图

材料二 死海一带夏季乎均气温可达34℃,最高达51℃,冬季14-17℃,年均降雨量约50毫米。
材料三 甲地采用电脑微灌技术,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
(1)分析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气候条件。
(2)电脑微灌技术给该地农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3)死海的盐度大约是一般海水的8.6倍,而且盐度越来越大。分析死海盐度不断增高的原因。
材料一 世界某地区图

材料二 死海一带夏季乎均气温可达34℃,最高达51℃,冬季14-17℃,年均降雨量约50毫米。
材料三 甲地采用电脑微灌技术,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
(1)分析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气候条件。
(2)电脑微灌技术给该地农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3)死海的盐度大约是一般海水的8.6倍,而且盐度越来越大。分析死海盐度不断增高的原因。
马铃薯作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图12为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我国马铃薯分布面积的比重居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马铃薯适应性强,在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下,也可以种植并获得一定的产量。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2)指出马铃薯优势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其形成原因。
马铃薯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3)结合表,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马铃薯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任选其一完成表2内容。
甲、乙两地马铃薯生产情况比较


某超市连锁企业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帮助其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4)简述该协议的实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1)指出我国马铃薯分布面积的比重居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马铃薯适应性强,在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下,也可以种植并获得一定的产量。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2)指出马铃薯优势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其形成原因。
马铃薯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3)结合表,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马铃薯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任选其一完成表2内容。
甲、乙两地马铃薯生产情况比较


某超市连锁企业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帮助其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4)简述该协议的实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下图为“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2】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因素的平台是 ( )
【小题3】【小题4】智慧农业使 ( )

【小题1】【小题2】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因素的平台是 ( )
A.农业资源 | B.农业知识 | C.决策信息 | D.电子信息技术 |
A.农产品的种类变少 | B.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
C.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 D.剩余的劳动力增多 |
据报道,2015年我国大豆70%依赖进口。中国油脂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利用量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都较高,主要的原因是( )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②我国各平原区都不是最适宜大豆生产的地区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④我国的交通运输较美国、巴西等国落后
【小题2】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合理建议有( )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小题1】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都较高,主要的原因是( )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②我国各平原区都不是最适宜大豆生产的地区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④我国的交通运输较美国、巴西等国落后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