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2002年亚洲、欧洲、北美洲(除墨西哥)的谷物进、出口量和生产量占世界的比例。据此图并结合表1完成7-8题。

【小题1】与①、②、③三幅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小题2】表1为亚洲某地干湿年份出现的概率及农作物收益(元/亩)的统计。表中显示收益受干湿变化影响最小的农作物是


【小题1】与①、②、③三幅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A.①进口量②出口量③生产量 | B.①生产量②出口量③进口量 |
C.①出口量②生产量③进口量 | D.①生产量②进口量③出口量 |

A.水稻 | B.小麦 | C.大豆 | D.燕麦 |
下图所示两地区,地势低平,洼地和岗地、丘岭交错起伏。在低洼地挖土成塘,堆土成基(台田)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两地生产模式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小题1】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是松嫩平原,地势低平 |
B.乙地区是太湖平原,光热充足 |
C.甲所在地区旱、涝碱、风沙危害严重 |
D.乙地区农业生产用水紧张 |
A.甲地模式能够保持水土,缓解春旱 |
B.乙地模式可以防治风沙和治理盐碱 |
C.都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
D.都是立体农业的生产模式 |
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列框架图,请帮助完成。

(2)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的粮仓。而如今,其“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原因主要有_______。
(3)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该区域具有 _______和_______优势条件。
(4)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

(1) 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列框架图,请帮助完成。

(2)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的粮仓。而如今,其“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原因主要有_______。
(3)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该区域具有 _______和_______优势条件。
(4)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
读2002年世界主要产茶国比较表,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表中四国人均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是
【小题2】印度茶园面积小于中国,但茶叶产量却大于中国,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3】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将茶叶和茶文化由中国带到欧洲,这一现象属于文化传播中的

【小题1】表中四国人均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 B.印度 | C.斯里兰卡 | D.印度尼西亚 |
A.纬度低,采茶期长 | B.机械化程度高 |
C.劳动力资源丰富 | D.土壤肥沃 |
A.刺激扩散 | B.等级扩散 | C.传染扩散 | D.迁移扩散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表明
【小题2】关于2007年我国玉米消费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小题1】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表明
A.我国玉米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
B.我国玉米市场预期需求量不断提高 |
C.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不断下降 |
D.我国种植玉米的成本不断下降,种植玉米的利润提高 |
A.出口率低,我国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
B.用于口粮的比重较低,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日益改善 |
C.饲料消费比重大,玉米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畜牧业发展 |
D.工业加工消费比重较小,我国玉米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低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3)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与宝山钢铁企业相比,攀枝花钢铁企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4)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企业应如何加强分工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材料一 图甲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根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图乙是攀钢区位示意图,图丙是宝钢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进入 2008 年的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原材料价格逐渐下降,但诸多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减产、限产、甚至停产,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中。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区位条件,完成下表。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3)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与宝山钢铁企业相比,攀枝花钢铁企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4)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企业应如何加强分工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有所不同。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A.国家政策 | B.市场需求 | C.科技发展 | D.交通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