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中学同学对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问题感兴趣,他们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学习。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大城市病”出现较早的国家,因此研究性学习以英国为案例。读下面英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材料,分析比较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2)城市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_等。
(3)你认为应如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为了建设“海绵城市”,浙江某城市试行“海绵”式人行道,该人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两侧设置绿化带。这种生态透水混凝土,拥有多孔性的表面结构,是一种高渗水性新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有关“海绵”式人行道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减少下渗B.增加地表径流C.减少蒸发D.减少城市内涝
【小题2】下列措施有利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A.完善城市排水系统B.打通城市断头河
C.增加城市绿地面积D.治理城市河道污水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某城市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相比较而言,该城市职住最不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小题2】环线间职住失衡会造成就业人口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C.平均出勤距离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小题3】针对环线间职住失衡的问题,该城市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扩大快速交通站点辐射范围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④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某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市推行该系统,主要是为了
①缓解交通拥挤  ②吸引外来游客  ③倡导低碳出行 ④减少尾气排放  ⑤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小题2】下列场所附近适合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是
①地铁站口  ②学校、医院  ③高架路口  ④住宅小区  ⑤隧道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⑤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措施是
A.控制城市规模B.进行合理规划C.加强城市管理D.扩大绿地面积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B.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C.城市管理不善和绿地面积小D.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耗量大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温州近年来建成了白鹿洲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心”,“绿心”主要由山体和水域组成,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开发。城市“绿心”的设置,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A.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B.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C.强调环境为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D.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3)为了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水资源问题,有人设计了第二幅图所示的“城市雨洪利用”新型的排放系统。试分析说明该系统对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积极意义。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某市地铁交通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小明查看“某市地铁交通图”.想从动物园站去少年宫站,选择最适宜的换乘车站是
A.老码头B.河岸C.钟楼D.市政府
【小题2】近些年来.我国·些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地铁。其原因主要是
A.地铁更为灵活,方便人们出行
B.地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小,建设成本较低
C.拓展城市交通.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
D.地铁速度快.运货量大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D.节省城市用地
【小题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