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B.透过小石块的多C.两者一样多D.没法比较
【小题2】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B.植被的生态作用C.温室效应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小题3】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国,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2009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的59%。

材料二:呼包鄂区域图(图10)


(1)根据材料二,归纳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特点:沿____和____分布。
(2)简述呼包鄂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3)图中甲地是重要的农业区,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简述其产生原因。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城市发展模式图,回答14~15题。

【小题1】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下列因素与郊区城市化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D.城区与郊区交通网络更加便捷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0年夏季,我国很多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而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气温更高,导致城市空调使用率急剧上升,产生了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据此回答下题:
导致城市气温偏高的原因是:
A.局部环流旺盛,将郊区热量传输到市区
B.人口密集,工业集中
C.生产与生活释放的废热、废气过多
D.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大多造成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多选题 | 难度:0.99
该图是某市的平面略图。该市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东南风。据此回答19~20题。

【小题1】若该市建设布局合理,则:(   )
A.③处建自来水厂
B.⑧处建化工厂
C.④处建化工厂
D.⑩处建钢铁厂
【小题2】关于该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B.图中丘陵的北面比南面降水丰富
C.图中河流大致从东北流向西南
D.该市属温带季风气候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价格大幅上扬,加之其他因素,于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也“突飞猛进”,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住房痛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与城市职工月收入之比。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商品房均价、职工月收入统计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2007年“住房痛苦指数”高于2004年,原因是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住房上涨的幅度
B.解决住房指数偏高的办法是停止城市化
C.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D.控制房价上涨太快,也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我国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下面36—37题。

【小题1】该城市最可能是:
A.海口B.深圳C.广州D.大连
【小题2】该城市近30年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A.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B.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C.资源和能源基地建设
D.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图6三角坐标统计图,回答20~22题。

【小题1】看若该图表示工业部门对不同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a、b、c分别表示原料、能源和市场(不考虑其它因素)。则①、④代表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①炼铝、④石油加工B.①制糖、④炼铝
C.①钢铁、④电子D.①汽车、④纺织
【小题2】若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3】如果a、b、c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和工业化程度最低的分别是
A.①和④B.②和④C.③和①D.④和③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