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 B.周边的人流量 |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 D.周边的环境质量 |
A.中心商务区 | B.森林公园 | C.大型住宅区 | D.产业园区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
浏阳蒸菜是一道湖南的传统名吃,属于湘菜,其含油脂少热量低,易于消化吸收,蒸制过程中以水渗热、阴阳共济,清淡养胃。近年来以“浏水蒸香”为代表的蒸菜加盟店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出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浏阳蒸菜能受各地食客欢迎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适宜 | B.历史悠久 | C.美味健康 | D.文化差异 |
A.临近金融中心 | B.临近交通枢纽 | C.靠近消费市场 | D.靠近原料产地 |
A.食材价格 | B.技术水平 | C.餐厨用具 | D.劳动力价格 |
材料一: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华北明珠白洋淀周边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将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反磁力吸引”作用的中心。

材料二:雄安新区与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资料统计表。
指标 | 雄安新区 | 浦东新区 | 深圳特区 |
面积(平方千米) | 1557 | 1210 | 1997 |
人口(万人) | 113 | 547 | 1138 |
GDP(亿元) | 212(2015年) | 7109(2014年) | 19493(2016年) |
(1)简述雄安新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2)说明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3)试分析新区没有选择距离北京比雄县、安新、容城更近的廊坊、固安等地的主要原因。

【小题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 B.商业繁荣发达 |
C.人口高度集聚 | D.水陆交通便利 |
A.行政功能为主 | B.军事功能为主 |
C.文化功能为主 | D.经济功能为主 |

【小题1】下列房价最高的是
A.名校学区内住宅 | B.城市边缘区住宅 |
C.多层传统住宅 | D.新城核心住宅 |
A.交通通达度 | B.资源配置 |
C.城市规模 | D.人口年龄结构 |

【小题1】关于该站台所在功能区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便利,人流多 |
B.成片分布、高低分化明显 |
C.沿交通线分布,主要位于城市外缘 |
D.环境质量优美 |
A.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
B.可以取代出租车,成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
C.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 |
D.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示意图”,统计显示近年来有数十万人迁入该城市。

材料二 雨水收集系统是将雨水收集并进行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系统,主要收集屋顶雨水和地面雨水。在目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内涝加剧的情况下,将雨水收集并利用势在必行。
(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对该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2)在 M、P、Q 三地中 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简要说明原因。
(3)近年来该城市大力发展雨水收集工作,简述该措施的意义。
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处于火山带,湖水的盐碱度、温度较高,适宜浮游生物和藻类生长。水中丰富的藻类引来大批火烈鸟在此栖息。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使雨季湖水水位上升,湖水藻类数量减少,火烈鸟的数量大幅减少。
说明当地城市化对火烈鸟数量减少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常住人口出现持续流失的城市称之为“收缩型城市”。“制度响应”是指当地政府针对社会经济状况采取的应对措施。下图为收缩型城市成因四种模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部分城市的衰落与图示四种模式类似的是
A.模式Ⅰ | B.模式Ⅱ | C.模式Ⅲ | D.模式Ⅳ |
A.模式Ⅰ—城市等级下降 | B.模式Ⅱ—交通拥堵改善 |
C.模式Ⅲ—服务范围扩大 | D.模式Ⅳ—产业结构优化 |
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具有隔离汽车行驶,美化环境的作用。下图为一地理爱好者拍摄的某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照片,每年该市的园林工作人员都要对道路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些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同时用石灰水全部涂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园林工作人员对绿化带中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树木与道路之间矛盾 | B.调整树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 |
C.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 | D.美化树形,提高树木观赏效果 |
A.冬末春初 | B.春末夏初 | C.夏末秋初 | D.秋末冬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