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哈尔滨老人冬季远赴澳大利亚避寒 | B.农村青壮年进城当环卫工人 |
C.上海退休工人迁居广西巴马长寿村 | D.长江源居民迁出水源地 |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是
A.欧洲殖民者迁往“新大陆” | B.中国人“下南洋” |
C.贩运非洲黑奴到美洲 | D.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
根据下表数据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 引起的。
(2)乙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 引起的。
(3)说明人口迁移对甲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4)简述乙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


(1)甲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 引起的。
(2)乙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 引起的。
(3)说明人口迁移对甲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4)简述乙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图并分析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为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
B.从城市流向乡村 |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
下图为某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回家之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各省份去外地打工主选地有所不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反映出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小题1】我国各省份去外地打工主选地有所不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外出打工主选地为上海 |
B.陕西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北京 |
C.河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 |
D.湖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上海 |
A.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 | B.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
C.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7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学时暑期去北京度假
②到北京上中学
③到上海上大学
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
C.能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 D.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
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A. 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B. 主要向服务业转移
C. 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 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
【小题2】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A. 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
B. 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C. 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小题1】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A. 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B. 主要向服务业转移
C. 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 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
【小题2】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A. 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
B. 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C. 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下图为“2011年末-2015年末我国某城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和机增长变化势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时期.该城市常住人口增长
【小题2】该城市常住人口的变化反映了

【小题1】图示时期.该城市常住人口增长
A.2013年末-2015年末,以自然增长为主 |
B.2013年末-2015年末,以机械增长为主 |
C.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差值逐年减少 |
D.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差值先降后增 |
A.城市化水平由上升转为下降 | B.面临劳动力短缺 |
C.常住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 D.迁入人口在减少 |
根据交通部初步统计的数据,2018年春运 40天,全国公路发送旅客约 32.6亿人次,同比增长6%;民航运送旅客 4 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7%;水路运送旅客约4 200 万人次。全国铁路 40 天发送旅客约 2.66 亿人次,比此前预测多运送约 1 000万人次,增长约 12%。
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2018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
A.国际人口迁移 | B.国内人口迁移 | C.人口流动 | D.省际人口迁移 |
A.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
C.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
①客流量过大
②出行时间分散
③客流集中于公路运输
④民工流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