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的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小题2】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 软件产业发达 B. 国内市场广阔 C. 运输条件优越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19世纪70年代,德国鲁尔区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发展成为当时工矿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鲁尔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后,经济曾一度衰落。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德国鲁尔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捷 ③劳动力丰富 ④市场广阔 ⑤铁矿资源丰富 ⑥充沛的水源
A.①③⑤⑥ | B.①②③⑥ |
C.①②④⑥ | D.②③④⑤ |
①世界经济衰退 ②世界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钢铁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冲击 ⑤生产结构单一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①③⑤ |
材料一:下面图甲为广东省石化基地分布图,图乙为湛江市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项目规划图。
材料二:东海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岛上居民较少,开发强度低,土地资源较丰富,拥有较长的天然深水岸线。
(1)广东省石化产业集群化的好处有哪些?(2)简述湛江市东海岛规划建设大型钢铁石化项目的主要理由。
对贵州省133个样点分析显示,石灰岩区1000年风化残余物为2.47mm,成土过程较非岩溶区慢10~80倍。土壤贫瘠是贵州贫困的重要原因。毕节曾经是贵州最贫穷的地区,1988年6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这里设立,加强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如今的毕节,一片绿水青山,立体交通齐头并进,经济蓬勃发展。历史上有云贵出好茶之说,毕节市金沙县荣获“中国贡茶之乡”称号。近年来,浙江、福建等省茶园面积缩减,茶树种植逐步向西部转移,贵州已成为我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下图为贵州省地形图和毕节气候数据统计图。
(2)分析毕节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3)说明当前毕节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列举毕节农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建设了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国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有利于福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②有利于福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③有利于改善福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④有利于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电子信息 |
B.海洋生物 |
C.清洁能源 |
D.石油化工 |
香云纱是用广东顺德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以及植物薯莨汁液,历经“三洗、九蒸、十八晒”加工而成,天然的原料、精湛的技艺,令香云纱不仅十分耐穿,而且具有一定的杀菌、止痒功能。全程手工操作,采用天然真丝作坯布,用天然植物薯莨和天然河泥染色,绿色无污染,而且经染整的布匹可以达到完全无菌的状态,素有“软黄金”之称。
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近几十年来,促进香云纱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历史悠久,制作经验丰富 | B.薯莨丰富,原料充足 |
C.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 | D.政策支持,财政补贴高 |
A.缺少传统技艺的香云纱艺人 | B.机械化生产的冲击 |
C.香云纱手工制作,利润低 | D.生产周期长,工序复杂 |
A.加强薯莨、河泥的保护,合理开采 |
B.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C.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海外市场 |
D.注重区域品牌优势,打造地理标志产品 |
材料一:下图为武汉市城区图:

材料二:下图为武汉市迁入人口的地构成图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图.

材料三:下图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

(1)简述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
(3)分析人口迁入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在我国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等多省市都有喜食槟榔的习惯。海南盛产槟榔,但95%的槟榔运往湖南加工,海南吃到的槟榔制品基本来自于湖南,“海南槟榔湖南加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结合海南槟榔产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推测槟榔树的生活习性是( )
A.喜阴坡,怕低温 | B.喜缓坡,忌积水 |
C.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 D.喜高温干燥 |
A.市场 | B.交通 | C.原料 | D.劳动力 |
世界银行2015年1月26日公布:中国珠江三角洲已在2010年超越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但珠三角存在的众多问题又难以担得起“世界最大城市群”的荣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与90年代中期相比,现在珠江三角洲优势弱化较明显的是
A.优越的地理位置 | B.对外开放的前沿 |
C.便利的海陆运输 | D.全国最大的侨乡 |
A.城市间互通不够顺畅,规划协调程度低 |
B.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比例高 |
C.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 |
D.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弱 |
A.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快速发展 | B.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 |
C.酸雨危害明显加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 D.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