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图1为世界耕地资源分布及各洲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比较示意图,图2为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2007年)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世界各洲中,_________洲的耕地比重(耕地面积/洲总面积)最大。耕地比重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
(2)比较亚洲与大洋洲耕地面积在数量上的差异和1990~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的差异。(9分)
(3)根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的特点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12分)

图1

图2
(1)世界各洲中,_________洲的耕地比重(耕地面积/洲总面积)最大。耕地比重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
(2)比较亚洲与大洋洲耕地面积在数量上的差异和1990~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的差异。(9分)
(3)根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的特点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12分)
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风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相对集中于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
请分别说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风能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内蒙古丰富的成因。
请分别说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风能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内蒙古丰富的成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答题卡数码代号的横线上,回答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二,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过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材料二 亚马逊河河河口位置

(1)请在答题卡数码代号的横线上,回答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二,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读“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统计数未包括西藏)统计表”,回答
关于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地区 | 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比重(%) | 资源人均潜在值(全国平均数为100) | 资源结构(%) | |
农林牧资源 | 矿产水能资源 | |||
全国 | 100 | 100 | 65.1 | 34.9 |
西南 | 23.3 | 119.2 | 49.4 | 50.6 |
四川 | 14.4 | 147.4 | 43.1 | 56.9 |
云南 | 4.2 | 127.3 | 49.2 | 50.8 |
关于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林牧资源总值接近全国的一半 |
B.人均资源潜在值超过全国19.2% |
C.四川省人口多,人均资源总量低于云南省 |
D.按当地资源配置,本区发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的潜力巨大 |
读材料一到材料四,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该图示意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

材料二:山西省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材料三、五大国主要产值、资源消费指标占世界比重(%)
材料四、中美两国自然资源损失占世界比重变化

(1)读材料一,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自然原因。
(2)简述1990年以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读材料二所示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
⑷材料三、四中反映出中国目前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其原因是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⑸请描述中国与美国自然资源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规律。
材料一:该图示意吉林省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

材料二:山西省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材料三、五大国主要产值、资源消费指标占世界比重(%)
国家 | GDP (2003) | 工业增加值 (2003) | 钢消费量 (2003) | 煤炭消费量 (2004) | 石油消费量 (2004) |
中国 | 11.8 | 22 | 26.62 | 34.44 | 8.19 |
日本 | 6.6 | 7.1 | 7.94 | 4.35 | 6.41 |
美国 | 20.1 | 16.5 | 10.71 | 20.31 | 24.89 |
材料四、中美两国自然资源损失占世界比重变化

(1)读材料一,说出1980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自然原因。
(2)简述1990年以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读材料二所示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
⑷材料三、四中反映出中国目前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其原因是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⑸请描述中国与美国自然资源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规律。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__________ _。
(2)C能源在调出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_;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4)图中能源输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为了缓解B地能源紧张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结合材料2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材料1:油价的上涨和矿难的频发,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下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材料2: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

(1)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__________ _。
(2)C能源在调出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_;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4)图中能源输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为了缓解B地能源紧张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结合材料2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表: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

(4)从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阶段概括日本向中国转移的产业特点,说明产业转移对日本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诱发了海啸,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到23.6米。
(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表: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
| 石油自给率(%) |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石油当量) | 人口数(亿) | 核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 |
日本 | 0.2 | 5.8 | 1.28 | 34 |
中国(大陆) | 50 | 20.3 | 13.3 | 1.12 |
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
(2)说明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指出核电站适宜布局的地区。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
(3)某同学说:“至少4月之前,日本的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请分析其判断的依据。近年来多家日本公司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中、日在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上的分工情况如下图所示。大地震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向境外转移。
(4)从产业链环节和产品周期阶段概括日本向中国转移的产业特点,说明产业转移对日本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促使日本更加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日本经济的增长点。
(5)读“东京上野公园景区图”,评价其景区规划的合理性。下图为“2007年部分国家石油产、消量统计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石油出口量占本国石油产量比重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小题2】美国石油进口量比中国大得多,其原因主要包括

【小题1】石油出口量占本国石油产量比重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 B.俄罗斯 | C.墨西哥 | D.伊朗 |
A.社会经济发达 |
B.国内能源资源贫乏 |
C.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
D.能源利用率低 |
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小题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小题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小题3】(小题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小题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
B.增加区内降水量 |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
D.增加地下水储量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