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棉花具有喜热、好光、耐旱的习性,生长周期约8个月,采摘期的降水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品质。读某国棉花生产区的气候资料图及各生长阶段需水量占比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棉花产区的自然带类型是
【小题2】该地棉花播种时间可能在

【小题1】该棉花产区的自然带类型是
A.热带雨林带 | B.热带草原带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A.3-4月 | B.5-6月 | C.7-8月 | D.9-10月 |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学校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研究不同厚度的积雪融化后对牧草生长量的影响。他们选择了一块试验地,在试验地划出了相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和一块对照样地进行实验。样地甲积雪厚度30cm,样地乙积雪厚度10cm,对照样地丙无积雪(通过人工处理)。下图表示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实验中牧草生长情况是( )
【小题2】实验得出( )
【小题3】实验证明,半干旱地区积雪对牧草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

【小题1】实验中牧草生长情况是( )
A.4月20日牧草开始快速生长 |
B.5月1日前甲牧草生长比乙快 |
C.5月5日后丙牧草的生长最慢 |
D.牧草的生长速度前后基本一致 |
A.牧草的生长速度与积雪厚度呈正相关 |
B.牧草的生长速度与积雪厚度呈负相关 |
C.不同积雪厚度的牧草地上累积生物量相当 |
D.牧草累积地上生物量与积雪厚度呈正相关 |
A.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
B.融化后能改善土壤水分、养分条件 |
C.反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快 |
D.阻挡地面辐射,对牧草有保温作用 |
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小题2】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

|
|
【小题1】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 |
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 |
C.0℃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 |
D.山地0℃等温线有逐渐下移的趋势 |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 | B.北坡雪线降低 |
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 | D.动物向南迁移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阶段,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长江源区位置及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阶段蒸散发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说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带来的影响。
(3)推测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
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阶段,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长江源区位置及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阶段蒸散发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说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带来的影响。
(3)推测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
读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 200m,据图中信息同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区域的自然植被是( )
【小题2】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 )

【小题1】该区域的自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D.热带季雨林 |
A.100、100 | B.100、 500 | C.500、250 | D.500、350 |
河湖中的沉积物是水体中磷的重要源头和汇集的场所。进入水体各种形态的磷沉淀进入水体沉积物,通过再悬浮和分解等过程,释放到上覆水体。细粒径沉积物与吸附磷(吸附在沉积物矿物表面的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狭长和最深的湖泊之一,注入坦噶尼喀湖的甲河,河口湿地面积较大。下图示意坦噶尼喀湖流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河河口湿地的沉积物中矿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较其上游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坦噶尼喀湖表层5-9月磷的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3】据调查世界上80%的淡水鱼类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1】甲河河口湿地的沉积物中矿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较其上游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径汇流量大 | B.工农业污水量大 |
C.河口淤泥沉积多 | D.湿地降解作用强 |
A.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残留量大 | B.偏南风使深水层营养盐上涌 |
C.河流进入汛期带来营养盐多 | D.雨季大气沉降带来营养盐多 |
A.湖泊深长水体容量较大 | B.纬度低气温高生长较快 |
C.人迹罕至人类破坏较小 | D.湖泊磷等盐类含量很高 |
当作物环境温度高于其生长的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开始生长发育。10℃是大多数作物的下限温度,我们把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其和就是大于10℃年积温。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十二个地区的数值,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②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小题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②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 D.可能是我国甘蔗重要的种植基地 |
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小题2】“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小题1】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
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 D.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分布 |
下图为“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④区域的植被类型为( )
【小题2】我国西部地区形成荒漠的主导因素是( )
【小题3】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自南向北变窄,其主导因素是( )

【小题1】图中④区域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针阔混交林 | C.针叶林 |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A.纬度 | B.洋流 | C.地形 | D.水分 |
A.纬度 | B.洋流 | C.热量 | D.季风 |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边缘山脉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区域位于( )
【小题2】此段山坡( )

【小题1】该区域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 B.昆仑山脉北坡 |
C.阿尔金山脉南坡 | D.祁连山脉北坡 |
A.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 B.随海拔升高,气温年较差增大 |
C.海拔3000米左右有永久积雪 | D.海拔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