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上升100米降水的变化量。读我国某山地一侧1月、7月均温及降水垂直变化率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台湾B.浙江C.河北D.江西
【小题2】该山地一侧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约为()
A.1400mB.1800mC.1200mD.1000m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小题2】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部分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地域性D.动态性
【小题2】最能反映黄河“地上河”形成原因的虚线箭头是    (  )
A.甲B.乙
C.丙D.丁
【小题3】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图中实线箭头与之关联度较小的是    (  )
A.①B.②
C.③D.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红石滩景观是指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和南部,海拔一般在2000~4000米之间。研究发现,红石上的藻类属“约利橘色藻”,依附生长于没有泥沙附着的“新鲜”、“干净”的石块表面,而有泥沙附着的石块上往往有地衣和苔藓生长,不会生长橘色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适宜红石滩景观的藻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
A.温暖潮湿B.低温潮湿C.低温少雨D.高温多雨
【小题2】大面积的红石滩景观存在
A.河谷低地B.高山冰川C.悬崖峭壁D.背风峡谷
【小题3】红石滩景观中石块的与某一自然灾害有关,该灾害可能是D
A.地面塌陷B.地震C.滑坡D.泥石流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6年10月28日一场秋雨过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海坨山(主峰约2 241米)形成山下葱绿,山上白雪的“海坨戴雪”独特景观。读“海坨山垂直带谱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海坨山(  )
A.山顶的积雪夏季才会融化
B.同一高度南坡温度高于北坡
C.森林分布高度由热量决定
D.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限于山麓地区
【小题2】与海坨山相比,自然带类型最为丰富的是(  )
A.太行山主峰小五台山(约2 882米)
B.长白山主峰白头峰(约2 749米)
C.横断山最高峰贡嘎山(约7 556米)
D.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约2 158米)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小题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mm)(15℃,900mm)(7℃,5mm)(23℃,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
A.垂直分化B.肥力C.水热状况D.质地和矿物元素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A.山东半岛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新西兰D.巴西高原
【小题2】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小题3】若CD 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的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700米B.4500米C.5000米D.2680米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区域典型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
【小题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跨越的等高线少
C.不用修大型桥梁,又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小题3】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较为合理的是
A.山上植茶树,山下种水稻
B.山上修梯田,种荔枝,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C.山上营造水源林,山下种小麦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企业化种植园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题。

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
D.受洋流影响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