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中国某山植被分布状况,近年来该区域牧民人口日增,所产羊毛质量甚佳,颇受市场欢迎。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山位于
A.西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
【小题2】近年来,该区域森林分布的上限下移、下限上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气候变暖B.开发矿产
C.栽培花卉D.对土壤要求较低
【小题3】该地区各种农作物中,马铃薯种植高度上限最高的原因主要是马铃薯
A.对光照要求较长B.对降水要求较少
C.对热量要求较低D.对土壤要求较低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住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的阿拉伯人,总是头带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骑骆驼出行,头巾和长袍是为了(  )
A.遮挡风沙B.有男子汉气概
C.御寒保暖D.大方漂亮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红石滩总是与雪山冰川联系在一起,在红石滩出现的地方,不远处一定有雪山冰川。燕子沟、陈塘沟……都离雪山冰川很近很近。研究发现,红石上的藻类属绿藻门橘色藻科中的约利橘色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材料判断,红石滩上的藻类喜欢的环境可能是
A.亚热带湿润地区
B.寒冷荒漠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低温潮湿地区
【小题2】图中红石滩分布地区
A.地质复杂多灾害B.近年来雪线下降
C.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河流河床形态都为U型谷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陕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山地多平地少,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以上材料说明陕南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具有   (  )
A.相同性B.关联性C.孤立性D.有限性
【小题2】该区域开发核心是 (  )
A.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综合发展
B.以矿产资源开采为主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家住上海的王小华利用暑假期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线路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图示地形剖面草图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小题2】四条游览线路中,自然带数目最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这个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指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地理事物一般是
A.地形地势B.气候类型C.植被类型D.土壤类型
【小题2】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题3】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规律是: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分异规律
A.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有可能
B.一定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一定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一定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非洲自然带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自然带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D 。自然带D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各自然带大体沿___________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3)自然带E为____________,分析该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
A.独立性和整体性B.差异性和相同性
C.差异性和整体性D.个体性和整体性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小题2】引起图中各山地自然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海拔高度
【小题3】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
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
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
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中国国家地理》报道,“慢步中国”之“走胡线”步道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察线路。胡焕庸线是一条虚拟的直线,当把“胡线”落实到地球表面时,得到的是一条条形区域。这个区域两侧分别是人口密集和人口稀疏地区,也是地貌形态、人口分布以及人文现象的各种变化、交流、融合区。下图为“走胡线”东北段通辽—呼伦贝尔区示意图。

材料二  近5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24小时各月暴雪分布(单位:次)

(1)指出“走胡线”步道两侧的自然地理差异。
(2)根据材料二,说出呼伦贝尔地区发生暴雪的时间特点并分析成因。
(3)有人说中东铁路滨州段的建设将“胡线”向西挪动了,试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