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是我国某矿区(图示阴影部分)所在区域地层发布示意图,核心部分出露地表,矿区埋藏深度向四周总体增加,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该矿区()
【小题2】该矿区核心部分形成及出露地表的所经历的物质循环过程大致有()

【小题1】该矿区()
A.地质构造储水条件好 | B.地形为断块山 |
C.地势北高南低 | D.地质构造为背斜 |
A.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冰川侵蚀──地壳上升 |
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上升──外力侵蚀 |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上升 |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外力侵蚀──岩层出露 |
读甲、乙两河间地形及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M地层岩石性质和形成时代最接近的是()
【小题2】若N与④都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3】在甲、乙两河间的黄土地上植树造林后,假设该地年降水总量未变,则甲、乙两河年径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小题1】与M地层岩石性质和形成时代最接近的是()
A.④ | B.② | C.③ | D.① |
A.N与④两者形成时间相同 |
B.N与④顶部形成的岩石特点相同 |
C.N岩浆活动比④早 |
D.N与④下部形成的岩石特点不同 |
A.甲河年径流量增加,乙河年径流量减少 |
B.甲河年径流量减少,乙河年径流量增加 |
C.甲、乙两河年径流量减少 |
D.甲、乙两河年径流量均无变化 |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K岛处于()
【小题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小题1】K岛处于()
A.亚欧板块 |
B.美洲板块 |
C.太平洋板块南部 |
D.印度洋板块界的南侧. |
A.海拔高 | B.种源丰富 |
C.火山灰深厚 | D.光照充足 |
“岱崮地貌”(下图,左侧为景观图,右侧为等高线示意图)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上称之为“方山”,该山体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下题。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
A.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
C.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
D.板块运动形成的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乙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指出银川平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
(3)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3分)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乙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指出银川平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
(3)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3分)
内蒙古某山北坡植被以森林为主,南坡以草原为主,其中有一处花岗岩(侵入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小题2】该山南北坡植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北坡为()

【小题1】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下降一岩浆活动一风化、侵蚀 |
B.地壳上升一岩浆活动一风化、堆积 |
C.岩浆活动一地壳上升一风化、侵蚀 |
D.岩浆活动一地壳下降一风化、堆积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
B.冬季风的迎风坡,雨雪较丰富 |
C.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
D.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
下图为贯穿南美大陆及大陆东西两侧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垂直与水平方向不依同一比例尺绘制)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甲处所在板块名称为()
【小题2】图中海底岩石年龄最年轻的是()
【小题3】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明显分界线是()

【小题1】图中甲处所在板块名称为()
A.美洲板块 | B.太平洋板块 |
C.南极洲板块 | D.印度洋板块 |
A.甲处 | B.丙处 | C.丁处 | D.戊处 |
A.乙处 | B.丁处 | C.己处 | D.辛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