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地质剖面图,某房产商计划开挖甲、乙、丙三处兴建住宅。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对甲、乙、丙三地地层滑移危险性的推断,正确的是()
【小题2】甲处岩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小题1】对甲、乙、丙三地地层滑移危险性的推断,正确的是()
A.甲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陡坡坡地 |
B.乙地最危险,因其位于山顶附近 |
C.丙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顺向坡地 |
D.甲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逆向坡地 |
A.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B.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
C.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 D.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
下图为某区域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图中甲山峰东坡垂直带数目较多,垂直带谱较为完整,试分析主要原因。(3分)
(2)分析M、N两地区為>100C积温值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3分)
(3)P、N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试分析其各自的成因。(4分)

(1)图中甲山峰东坡垂直带数目较多,垂直带谱较为完整,试分析主要原因。(3分)
(2)分析M、N两地区為>100C积温值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3分)
(3)P、N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试分析其各自的成因。(4分)
科罗拉多大峡谷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由于人们从谷壁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被誉为“活的地质教科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最可能的是()
【小题2】大峡谷地区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关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最可能的是()
A.地壳抬升──板块张裂──风力侵蚀 |
B.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
D.泥沙堆积──板块张裂──冰川侵蚀 |
A.属于地中海气候 |
B.东西两侧地形阻挡海洋水汽 |
C.位于谷地产生焚风效应 |
D.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2)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8分)
(3)比较图(a)与图(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1)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2)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8分)
(3)比较图(a)与图(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探究题(8分)):
为了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下面设计了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
实验步骤:
(1)两手握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3)竹片折断瞬间,两手虎口处有震感。
(4)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似。
实验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画出相对应的地质构造。

(2)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都可以形成高山,将下列世界名山与对应的地质构造相连。
A喜马拉雅山 ①断层
B泰山 ②火山
C富士山 ③褶皱
(3)向斜有时成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下面设计了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
实验步骤:
(1)两手握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3)竹片折断瞬间,两手虎口处有震感。
(4)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似。
实验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画出相对应的地质构造。

(2)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都可以形成高山,将下列世界名山与对应的地质构造相连。
A喜马拉雅山 ①断层
B泰山 ②火山
C富士山 ③褶皱
(3)向斜有时成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冻融分选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地表比较平坦 | B.岩石颗粒均匀 |
C.有充足的水分 | D.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 |
读图“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3分)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2分)
(3)图示地区植被的差异体现了自然带 分异规律,指出主要影响因素。(2分)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地区森林正在逐渐减少,分析其对②处地貌的影响。(2分)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3分)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2分)
(3)图示地区植被的差异体现了自然带 分异规律,指出主要影响因素。(2分)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地区森林正在逐渐减少,分析其对②处地貌的影响。(2分)
读下图,据此完成后面的小题。

【小题1】关于a、b两河之间分水岭南北两侧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关于图中甲处和乙处河谷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甲处内力作用表现为岩块下陷,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
②甲处内力作用表现为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侵蚀
③乙处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上升,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侵蚀
④乙处内力作用表现为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

【小题1】关于a、b两河之间分水岭南北两侧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草原 |
B.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
C.北侧a河含沙量小,南侧b河含沙量大 |
D.北侧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南侧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
①甲处内力作用表现为岩块下陷,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
②甲处内力作用表现为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侵蚀
③乙处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上升,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侵蚀
④乙处内力作用表现为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
【小题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小题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

【小题1】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 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
C.火山和地震 | D.全球气候的变化 |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小题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小题1】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A.①岩 | B.②岩 | C.③岩 | D.④岩 |
A.与太阳辐射无关 |
B.只发生在岩石圈内部 |
C.促进了三类岩石之间的直接转化 |
D.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