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1)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_____或_____(填序号)地层,该时期应为_____环境。
(2)②地层可能找到_____动物化石,在该类动物繁盛时期的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
(3)研究发现当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在_____(填序号)地层能找到。在该成煤期_____植物出现,_____繁盛。
(4)根据岩层的形状推测该地区岩层经历了_____运动,该运动是_____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岩石中保留了地质活动的各种线索,能帮助我们追溯地球的历史,下图示意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标志性景点“蘑菇石”,其岩层一层一层叠在一起。科学家对“蘑菇石”进行考察,发现其岩性为浅变质岩。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推测梵净山“蘑菇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是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
B.岩浆侵入-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
C.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变质作用 |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变质作用-固结成岩 |
①地震 ②水 ③风 ④冰川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A、B、C、D岩层中最古老的是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层。
(2)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则可推测该岩层形成于_____________代。
(4)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__。若地点2的B层含有大片的珊瑚化石,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_______。
盐泉是泉的一种形式,以泉水矿化度高为特征,其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卤水,通过地质作用被封存到地下形成沉积卤水,在后期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沿着地层裂隙上升形成盐泉;二是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溶滤了岩层中的含盐物质,形成高浓度的卤水,之后上升溢出地表变成盐泉。下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下囊地区某盐泉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所示盐泉
A.源于海水的蒸发浓缩 | B.盐分于沉积岩 |
C.裂隙形成于岩浆活动 | D.夏季的含盐量较高 |
①地下水丰富 ②地下盐层较厚
③开发难度大 ④气候干旱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赣江入鄱阳湖时,在河口成一个河口坝,随着河口坝的逐步生长,赣江被分流成北、中、南三大分支。三大分支形成后水动力明显并减弱,并在初期河口坝两侧不断摆动、沉积,河口坝逐渐平原化,由此初始浅水三角洲平原形成。下面a图为鄱阳湖赣江浅水三角洲卫星照片,b图为赣江中部分支入湖口三角洲亚相与分流河分布特征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赣江三大分支形成后水动力明显减弱,主要是因为
A.河口坝阻挡 | B.流量分散 |
C.湖水顶托 | D.地势下沉 |
A.含沙量逐渐增加 | B.海拔逐渐抬高 |
C.颗粒物逐渐变小 | D.河流流速增加 |
A.地壳运动监测 | B.国土管理 |
C.探矿产资源 | D.交通指挥 |
材料一 长白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下图为长白山位置图。

材料二 下图为长白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浮石(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是长白山三奇之一,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天池附近70千米以内。分析浮石的岩石类型(从三大类岩石方面分析)及其形成原因。
(2)长白山林木覆盖率约为68%,有野生植物2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875种。分析该地区成为中国天然药库的自然原因。
(3)长白山与欧洲阿尔卑斯山、俄罗斯高加索山一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著名品牌“恒大冰泉”的水源地就在长白山区。若对长白山深层矿泉水进行开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长白山天池按成因归为火山口湖,请简单描述天池的形成。

【小题1】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A.沿河谷分布 | B.沿山脊分布 |
C.沿等高线分布 | D.沿纬线分布 |
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 | B.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
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 | D.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 |

【小题1】下列岩石与含盐层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
A.板岩、砂岩 | B.石灰岩、页岩 |
C.玄武岩、石英岩 | D.花岗岩、砾岩 |
A.沉积作用 水平挤压 外力侵蚀 盐层流动 |
B.水平挤压 沉积作用 外力侵蚀 盐层流动 |
C.沉积作用 水平挤压 盐层流动 外力侵蚀 |
D.沉积作用 外力侵蚀 水平挤压 盐层流动 |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牡蛎礁向西北方向扩展的速度相同 | B.海平面持续性上升 |
C.河流含沙量季节变化和年季变化小 | D.陆地地壳间歇性上升 |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 B.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
C.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 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 B.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
C.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