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理石(岩)等名贵建材已进入普通家庭的装潢。据此回答13-14题
【小题1】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小题2】大理石(岩)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1】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A.岩浆岩 | B.沉积岩 | C.侵入岩 | D.变质岩 |
A.大理石价格昂贵,用它装潢,显示富有 |
B.大理石质地坚硬,美观耐用 |
C.大理石能放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稀有元素 |
D.大理石能够较好地调节室内气温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1:下图中M国国土面积位居所在大洲的第三位,工农业发达,是所在大洲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国。铀矿资源丰富,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高达78%。

材料2:下表是M国能源消费结构(占全部能源消费%)。
(1)分别说明①、②两地地貌差异的成因。(2分)
(2)图示地区内河航运发达,试分析该地区修建运河有利的自然条件。(3分)
(3)分析M国成为该地区小麦输出大国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4)指出M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说明该国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6分)
材料1:下图中M国国土面积位居所在大洲的第三位,工农业发达,是所在大洲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国。铀矿资源丰富,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高达78%。

材料2:下表是M国能源消费结构(占全部能源消费%)。
| 1973年 | 1992年 | 1993年 |
煤炭 | 15.2 | 8.1 | 6.4 |
石油 | 69.1 | 41.2 | 40.4 |
天然气 | 7.3 | 12.8 | 13.3 |
电力(核能和水电) | 7.3 | 36 | 38 |
新能源 | 1.1 | 1.9 | 1.9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自给率 | 22.5 | 49.3 | 51.8 |
(1)分别说明①、②两地地貌差异的成因。(2分)
(2)图示地区内河航运发达,试分析该地区修建运河有利的自然条件。(3分)
(3)分析M国成为该地区小麦输出大国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4)指出M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说明该国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6分)
读我国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和下图(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哪个作用有关( )


该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和下图(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哪个作用有关(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下图,完成小题。

【小题1】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
【小题2】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

【小题1】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
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 |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
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下图为“不同年代相互穿插的岩墙图”。按生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 B.③②① |
C.②①③ | D.③①② |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小题2】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小题3】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小题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
A.地壳上部 | B.地壳下部 | C.上地幔 | D.下地幔 |
A.喷出岩 | B.侵入岩 | C.沉积岩 | D.变质岩 |
下图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飞行器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观图,图中近圆形景观直径约为800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地势最高是
【小题2】P地附近没有形成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的原因是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地势最高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岩石颗粒小 | B.土层较薄 | C.坡度较大 | D.地形平坦 |
下图所示地区有一条是板块界线,其所在的位置及其类型正确的是


A.a线所示位置,消亡边界 | B.a线所示位置,生长边界 |
C.b线所示位置,消亡边界 | D.b线所示位置,生长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