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 地球上的水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是20世纪不同年代洪泽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20世纪90年代洪泽湖容积是50亿立方米时湖泊的面积约为
【小题2】据图分析可知
【小题3】导致图中不同年代水位——面积——容积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养殖 ②泥沙淤积 ③气候变暖 ④围湖造田 ⑤引水灌溉

【小题1】20世纪90年代洪泽湖容积是50亿立方米时湖泊的面积约为
A.1500平方千米 | B.1800平方千米 |
C.2000平方千米 | D.2500平方千米 |
A.湖泊面积缩小容积增大 |
B.湖泊面积增大容积缩小 |
C.50年代到70年代湖泊浅水区减少为主 |
D.70年代到90年代湖泊深水区减少为主 |
①围湖养殖 ②泥沙淤积 ③气候变暖 ④围湖造田 ⑤引水灌溉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⑤ |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碛湖指冰川消退时,冰川携带物质形成的凹地或阻塞河床、冰川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北欧简图(图甲)和某冰碛湖形成过程图(图乙)。

材料二 挪威于1971年开始开采北海石油,估计到2020年北海石油将枯竭,挪威石油城斯塔万格将受到影响。
材料三 地源热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采用热泵原理,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地源热泵在北欧各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北欧冰川湖泊众多,简述图示冰碛湖的形成过程。(3分)
(2)针对资源枯竭,尝试为斯塔万格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3)推测北欧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并结合图丙简述该季节其工作原理。(4分)
材料一 冰碛湖指冰川消退时,冰川携带物质形成的凹地或阻塞河床、冰川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北欧简图(图甲)和某冰碛湖形成过程图(图乙)。

材料二 挪威于1971年开始开采北海石油,估计到2020年北海石油将枯竭,挪威石油城斯塔万格将受到影响。
材料三 地源热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采用热泵原理,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地源热泵在北欧各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北欧冰川湖泊众多,简述图示冰碛湖的形成过程。(3分)
(2)针对资源枯竭,尝试为斯塔万格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3)推测北欧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并结合图丙简述该季节其工作原理。(4分)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A.雨水、雨水 | 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 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
下图为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入湖水量年际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四个湖泊入湖水量年际变化(相对值)最大的是
【小题2】今年入夏后,鄱阳湖大部分水域变成了草地,主要是因为

【小题1】四个湖泊入湖水量年际变化(相对值)最大的是
A.巢湖 | B.洪泽湖 |
C.洞庭湖 | D.鄱阳湖 |
A.湖区过度捕捞 | B.大规模围湖造田 |
C.湖区泥沙淤积严重 | D.雨季时间短 |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R河主要的水文特征。(8分)
(2)说明图中L河段水电站分布密集的主要原因。(2分)
(3)说出河西走廊有色金属工业密集,但酸雨少的原因。(2分)
(4)近40年来,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升高。分析说明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1)简述R河主要的水文特征。(8分)
(2)说明图中L河段水电站分布密集的主要原因。(2分)
(3)说出河西走廊有色金属工业密集,但酸雨少的原因。(2分)
(4)近40年来,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升高。分析说明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7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155m)已是一片荒漠。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小题2】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小题3】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4】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②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
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
【小题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
C.水土流失加剧 | D.水资源减少 |
A.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大 | B.冰雪融水量不足 |
C.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 D.围湖造田 |
①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②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
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为辽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西辽河流域面积131891平方千米,年降水量约350~400毫米,东辽河流域面积11306平方千米,年降水量约450~700毫米;东、西辽河汇合后始称辽河,古辽河经营口注入渤海。清代末年,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治理的双重影响,辽河主流改道从盘锦入海(西支流路)。在历史上,浑河曾经是辽河最大的支流,1958年在N地堵截辽河东支流路,浑河水不再与辽河相通,使浑河成为了独立水系。
(1)说出西辽河河谷在M地的突出特征及成因。(6分)
(2)据材料推测东辽河与西辽河的流量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说明清代末年辽河主流改道的自然原因。(6分)
(4)浑河成为独立水系后,分析其对下游地区防洪的有利影响。(6分)
材料一图为辽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西辽河流域面积131891平方千米,年降水量约350~400毫米,东辽河流域面积11306平方千米,年降水量约450~700毫米;东、西辽河汇合后始称辽河,古辽河经营口注入渤海。清代末年,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治理的双重影响,辽河主流改道从盘锦入海(西支流路)。在历史上,浑河曾经是辽河最大的支流,1958年在N地堵截辽河东支流路,浑河水不再与辽河相通,使浑河成为了独立水系。
(1)说出西辽河河谷在M地的突出特征及成因。(6分)
(2)据材料推测东辽河与西辽河的流量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说明清代末年辽河主流改道的自然原因。(6分)
(4)浑河成为独立水系后,分析其对下游地区防洪的有利影响。(6分)
下图位于我国干旱地区的R河,发源于高原山地,洪水期可穿越400多千米的沙漠汇入Q河。险队拟从甲市穿越沙漠到达乙市,该探险队最宜选择的出行时间是(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读两地区图,完成小题。

【小题1】关于图上A、B两地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小题2】关于a、b两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说法错误的是 ( )。

【小题1】关于图上A、B两地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A地为热带荒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B.B地为温带草原,全年降水稀少 |
C.A地为热带雨林,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
D.B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受季风环流影响 |
A.a河段位于河流中下游,因为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大,因而水量大 |
B.b河段位于河流下游,因为流经干旱、半干旱区,因而水量小 |
C.a河段位于热带地区,因而无结冰期 |
D.b河段冬季气温在0 ℃以下,因而冬季结冰 |
近日,有专家提出大胆建议:为避免数千年黄河泥沙淤积和长期人工填海导致渤海越变越小,甚至会最终消失的危险,让黄河改道“回家”入黄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处形成地上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小题2】让黄河改道,实际上是调节了水循环中的
【小题3】查询、分析、处理黄河泥沙淤积的信息,可借助的地理技术是

【小题1】甲处形成地上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的侵蚀作用 | B.冰川的搬运作用 |
C.流水的沉积作用 | D.风力的堆积作用 |
A.蒸发环节 | B.水汽输送环节 |
C.地表径流环节 | D.降水环节 |
A.RS | B.GPS | C.GIS | D.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