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 地球上的水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我国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表,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小题2】关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甲区河流径流量过分集中于夏季,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
B.乙区河流径流量集中于春夏两季,主要是因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
C.丙区河流径流量集中于夏秋两季,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
D.丁区河流春季径流量略高于秋季,主要是因为降水多 |
读“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8分)

(1)此图反映的是______(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分布状况。图中①代表的是_________渔场。(2分)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有明显的突向。请分析造成等温线在甲、乙两处海域不同突向的原因:(2分)
(4)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2分)

(1)此图反映的是______(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分布状况。图中①代表的是_________渔场。(2分)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有明显的突向。请分析造成等温线在甲、乙两处海域不同突向的原因:(2分)
(4)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2分)
(20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乙是图甲沿35°附近地区的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状况,简述图中东、西两侧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8分)
(2)简述图甲中河流甲至乙处的水文特征。(6分)
(3)图甲中海洋处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简析其形成原因。(6分)

(1)图乙是图甲沿35°附近地区的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状况,简述图中东、西两侧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8分)
(2)简述图甲中河流甲至乙处的水文特征。(6分)
(3)图甲中海洋处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简析其形成原因。(6分)
2006年1月2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经过300 天、43230海里的环球航行后顺利返回青岛。下图为这次考察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图中①~④所在国家或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2005年12月,考察船从②启航回国,其中从②~③海区航行时:

【小题1】图中①~④所在国家或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联系地中海和大西洋重要通道 |
B.②所在大洲是人口最多的洲 |
C.③所在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
D.④附近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
A.一直顺水航行 |
B.以逆水航行为主 |
C.顺水航行里程长于逆水航行里程 |
D.先逆水后顺水 |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海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海拔在3570 -4017米之间。草山地势平缓,广阔无垠,历来以草、花、云、雾、雪、光、水、峰等旖旎风光著称于世,素有“东方新西兰”之称。下图为大海草山位置示意图及其景观图。

(1)推测大海草山的植被类型,并简述其与内蒙古草原在成因上的差异。(8分)
(2)推测景观图中水体的补给和时间。(6分)
(3)说出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并分析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大海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海拔在3570 -4017米之间。草山地势平缓,广阔无垠,历来以草、花、云、雾、雪、光、水、峰等旖旎风光著称于世,素有“东方新西兰”之称。下图为大海草山位置示意图及其景观图。

(1)推测大海草山的植被类型,并简述其与内蒙古草原在成因上的差异。(8分)
(2)推测景观图中水体的补给和时间。(6分)
(3)说出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并分析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农夫果园”番茄汁的原料主要来自图示的山麓河谷地区,据图回答问题。(20分)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B河流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____,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__。(6分)
(2)A城镇分布有“农夫果园”番茄榨汁企业,分析影响该企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6分)
(3)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区位因素。(8分)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B河流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____,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__。(6分)
(2)A城镇分布有“农夫果园”番茄榨汁企业,分析影响该企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6分)
(3)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区位因素。(8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在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入境,经涡阳、蒙城至怀远流入淮河。近年来,由于涡河上游水质污染加重,入境水质不佳,加之涡河沿岸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涡河,两岸又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农药、化肥的残留物随雨水进入了涡河及其各级支流,污染程度加剧。
(1)丁地的地质构造是 (2分)
(2)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是:② ,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 环节(填序号);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循环。此循环可使 水得到补充和更新。(8分)
(3)简述甲地地形形成原因。 (2分)
(4)图中丙处的地貌类型是 ,说明其形成过程 。(4分)
材料一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在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入境,经涡阳、蒙城至怀远流入淮河。近年来,由于涡河上游水质污染加重,入境水质不佳,加之涡河沿岸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涡河,两岸又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农药、化肥的残留物随雨水进入了涡河及其各级支流,污染程度加剧。
(1)丁地的地质构造是 (2分)
(2)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是:② ,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 环节(填序号);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循环。此循环可使 水得到补充和更新。(8分)
(3)简述甲地地形形成原因。 (2分)
(4)图中丙处的地貌类型是 ,说明其形成过程 。(4分)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我国某主要河流流域局部图

材料二:L湖流域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近几年来,监测显示L湖水位以平均每年12.1厘米的速度下降。
材料三:郑州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现在是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中国三大邮政枢纽之一。
材料四:国内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目前,全国三家粮食交易中心全部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另外两家分别在武汉和合肥,均以水稻交易为主。“郑州价格”成为我国粮食价格的重要“晴雨表”。
⑴读左图,写出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的名称,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述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5分)
⑵根据左图和材料二,简述L湖近些年来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4分)
⑶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郑州价格”主要是指那种粮食商品的价格,并简述郑州成为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材料一:我国某主要河流流域局部图

材料二:L湖流域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近几年来,监测显示L湖水位以平均每年12.1厘米的速度下降。
材料三:郑州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现在是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中国三大邮政枢纽之一。
材料四:国内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目前,全国三家粮食交易中心全部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另外两家分别在武汉和合肥,均以水稻交易为主。“郑州价格”成为我国粮食价格的重要“晴雨表”。
⑴读左图,写出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的名称,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述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5分)
⑵根据左图和材料二,简述L湖近些年来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4分)
⑶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郑州价格”主要是指那种粮食商品的价格,并简述郑州成为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12分)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小区下水道改造前后的管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该污水处理方式影响了水循环的(__)
(2)(4分)乙图与甲图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水道改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请你从资源化角度谈谈图示管道改造的积极意义。

(1)(2分)该污水处理方式影响了水循环的(__)
A.下渗环节 | B.蒸发环节 |
C.地下径流环节 | D.地表径流环节 |
(3)(6分)请你从资源化角度谈谈图示管道改造的积极意义。
读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统计表,回答下题。

【小题1】表中A、D径流带的主导外力作用分别是 ( )
①风力作用 ②流水作用 ③冰川作用 ④海洋作用
【小题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小题1】表中A、D径流带的主导外力作用分别是 ( )
①风力作用 ②流水作用 ③冰川作用 ④海洋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 B.增加区内降水量 |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 D.增加地下水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