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 地球上的水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河流位于( )
【小题2】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

【小题1】该河流位于( )
A.亚热带季风区 | B.我国西北地区 |
C.温带季风区 | D.高寒地带 |
A.珠江 | B.塔里木河 |
C.淮河 | D.松花江 |
下图为某一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当暴雨洪涝发生时,上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A.a,c | B.b,c,d |
C.a,b,c,d | D.a,b,c,d,e |
2014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规划。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景观最美丽的国家湿地公园。下图为“鄱阳湖枯水期水位统计图”,鄱阳湖水利枢纽从提出就备受争议,以下不属于其反对的理由的是


A.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增加湖区面积 |
B.破坏鄱阳湖动植物资源生存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 |
C.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下降,增大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
D.减少与长江水体之间的交换,影响鄱阳湖自身的水质 |
(20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推测红海的地质作用发生过程。(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10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甲、乙两河河口地区人口密集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10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甲、乙两河河口地区人口密集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18分)文学和艺术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反映着现实。
唐代《调笑令·胡马》中写道: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据图和材料,回答第(1)题。

(1)分别指出胡马“东望西望”所见地形区,并简述此季节图示地区的气候特点与河流水文特征。(10分)
唐代《调笑令·胡马》中写道: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据图和材料,回答第(1)题。

(1)分别指出胡马“东望西望”所见地形区,并简述此季节图示地区的气候特点与河流水文特征。(10分)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面积变化图,洞庭湖的这种变化最不可能导致的是


A.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 | B.提供的农副产品减少 |
C.航运能力下降 | D.生物多样性受损 |
“流凌”是指河流冰封或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某大河沿岸城市“流凌”发生后河床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城市是
【小题2】该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小题1】该城市是
A.杭州 | B.兰州 | C.武汉 | D.广州 |
A.1月 | B.3月 | C.7月 | D.10月 |
土地覆被是指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也包括陆地表面的水体等,其时空变化综合反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2000年和2010年土地覆被状况(颜色深浅代表不同覆被类型)。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甲、乙两地土地覆被类型分别是
【小题2】图中水体北部面积变化较南部大的原因是
【小题3】能够确定该区域2000年至2010年各类土地覆被变化面积的技术是

【小题1】甲、乙两地土地覆被类型分别是
A.耕地裸地 | B.森林耕地 |
C.裸地草地 | D.草地森林 |
A.北部降水少、蒸发强,入湖水量减小 |
B.人湖河流修建水库,大量引水灌溉 |
C.北部地势较高,湖水大量流失 |
D.北部为砂质湖底,湖水下渗快 |
A.遥感 | B.全球定位系统 |
C.地理信息系统 | D.数字地球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简图

材料二挠力河两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

(1)描述三江平原沼泽径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判断挠力河流域宝清站和菜咀子站的位置关系(上游、下游),并说明依据。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及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一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简图

材料二挠力河两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

(1)描述三江平原沼泽径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判断挠力河流域宝清站和菜咀子站的位置关系(上游、下游),并说明依据。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及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