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地区,有种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一——“蜂巢屋”,该建筑是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墙体厚度达8 0 C.m,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吸引了很多游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推测该建筑墙体为厚度达80厘米泥质墙体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区最适宜游览的时间是

【小题1】推测该建筑墙体为厚度达80厘米泥质墙体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 B.抵御夏季的雨水 |
C.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 D.防御冬季的风沙 |
A.l-2月 | B.4-5月 | C.7-8月 | D.ll-12月 |
左图是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当地政府在泰晤士河入海口附近修建了水闸,水闸泄洪孔关闭的时间夏季长于冬季。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小题2】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较长的主要原因
【小题3】水闸关闭时会使水闸至伦敦河段

【小题1】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开发水能资源 | B.防止海水倒灌 | C.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 D.抬高水位保持通航 |
A.降水量大,拦截蓄水 | B.径流量小,潮汐作用大 |
C.蒸发旺盛,保证水源 | D.上游来沙量大,拦截泥沙 |
A.含沙量减小 | B.流速加快 | C.通航能力减弱 | D.结冰期延长 |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300mm,土壤贫瘠。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埃尔埃希多地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埃尔埃希多地区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的合理措施是

【小题1】埃尔埃希多地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
B.受西部山地阻挡,冬季位于西风背风坡 |
C.深居内陆且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
D.受沿岸寒流影响,减湿作用显著 |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
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伊赛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清池,终年不结冰,以“热湖”著称,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部分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湖面以下7米处有被淹没的古城遗址。玄奘西天取经西行时曾经路过这里,并且留下了世界上有关伊赛克湖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成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伊赛克湖以“热湖”著称的原因( )
①湖泊水量大,深度大 ②纬度低,热量充足
③湖水盐度高,为高山内陆咸湖 ④受地形阻挡,不受冷空气影响
【小题2】伊赛克湖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 )
【小题3】推测伊赛克湖属于( )
【小题1】伊赛克湖以“热湖”著称的原因( )
①湖泊水量大,深度大 ②纬度低,热量充足
③湖水盐度高,为高山内陆咸湖 ④受地形阻挡,不受冷空气影响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洋流 | B.地形 | C.大气环流 | D.海陆位置 |
A.火山湖 | B.冰碛湖 | C.堰塞湖 | D.构造湖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左图为欧洲部分区域略图(虚线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材料二:右图为左图中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右图)。

(1)甲、乙两城市气温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其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
(2)与甲地比,夏季乙城市的降水较___________(多或少),主要原因是乙___________。
(3)图中丙为___________海峡,是___________和欧洲的分界线;海峡沿岸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
(4)简述鲁尔区发展新兴工业对该区域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左图为欧洲部分区域略图(虚线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材料二:右图为左图中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右图)。

(1)甲、乙两城市气温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其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
(2)与甲地比,夏季乙城市的降水较___________(多或少),主要原因是乙___________。
(3)图中丙为___________海峡,是___________和欧洲的分界线;海峡沿岸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
(4)简述鲁尔区发展新兴工业对该区域产生的积极作用。
雨燕是北京的夏候鸟,科研人员为北京雨燕装上光敏定位仪,根据定位仪所获 取的数据,绘制了 2014~2015 北京雨燕迁徙线路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光敏定位仪得到的数据误差最大的可能在
【小题2】雨燕从北京迁徙到丁地用时三个多月,而从丁地返回北京只有两个多月,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光敏定位仪得到的数据误差最大的可能在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A.食物 | B.盛行风 | C.水源 | D.天气 |
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位于南北半球的 半球,属于 气候。
(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3)该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是 。

(1)该地位于南北半球的 半球,属于 气候。
(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3)该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是 。
读乌克兰地区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城市的气候数据统计

(1)运用资料中的数据,对比分析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城市气候的差异。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南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19 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地 区多次发生“黑风暴”现象。
(2)分析回答“黑风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乌克兰东部是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冶金、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发达。
(3)简述该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
(4)第聂伯河是乌克兰通航条件好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5)乌克兰西部和北部地区与美国中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品性玉米产地。 试归纳概括上述三大地区发展玉米生产有利的共性条件。

资料: 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城市的气候数据统计

(1)运用资料中的数据,对比分析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城市气候的差异。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南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19 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地 区多次发生“黑风暴”现象。
(2)分析回答“黑风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乌克兰东部是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冶金、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发达。
(3)简述该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
(4)第聂伯河是乌克兰通航条件好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5)乌克兰西部和北部地区与美国中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品性玉米产地。 试归纳概括上述三大地区发展玉米生产有利的共性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左图)、A城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 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湖面海拔970多米,面积达11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湖水清澈,阳光直射湖底。
材料三 茵莱湖遍布“水上浮岛”(下右图),“水上浮岛”有“天然浮岛”与“人工浮岛”两类。“人工浮岛”是当地人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底淤泥,修筑而成。浮岛可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在湖中漂移。人们在岛上筑屋生活并从事瓜果蔬菜、粮食种植,因而成为著名旅游景观和优质的瓜菜基地。

(1)气候角度,说明11月至第二年的3月为茵莱湖旅游最佳季节的原因。
(2)指出建造“人工浮岛”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茵莱湖出产优质蔬菜瓜果的自然原因。
材料一 某区域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左图)、A城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 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湖面海拔970多米,面积达11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湖水清澈,阳光直射湖底。
材料三 茵莱湖遍布“水上浮岛”(下右图),“水上浮岛”有“天然浮岛”与“人工浮岛”两类。“人工浮岛”是当地人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底淤泥,修筑而成。浮岛可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在湖中漂移。人们在岛上筑屋生活并从事瓜果蔬菜、粮食种植,因而成为著名旅游景观和优质的瓜菜基地。

(1)气候角度,说明11月至第二年的3月为茵莱湖旅游最佳季节的原因。
(2)指出建造“人工浮岛”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茵莱湖出产优质蔬菜瓜果的自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