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 地球上的大气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
- 常见天气系统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它又被称为冷暖双制的“天然空调机”。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下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贝加尔湖湖水“温柔碧绿”的原因,不包括( )
A.湖泊较深邃 | 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 |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 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 |
A.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强大的下沉气流造成增温,使冬季气温升高 |
B.结冰期长,冬季湖水结冰,大量吸热,减轻酷寒 |
C.结冰期长,夏季湖水解冻,释放潜热(或热量)降低了炎热程度 |
D.贝加尔湖蓄水量大,使夏季增温、冬季降温幅度小 |
A.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 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
C.湖面冰层有效阻挡了热量的散失 | 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 |
罗讷河居法国五大河流之首,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罗讷河水能开发采用“低坝、小库、多级”的模式。下图为罗讷河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的季节是
【小题2】罗讷河水能开发模式

【小题1】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的季节是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会淹没大量土地 |
B.移民搬迁数量小 |
C.对生态影响较大 |
D.使冰川加速融化 |
读“北美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海峡为亚洲和________的洲界________海峡。
(2)B山脉是美洲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抬升形成的。
(3)C区域有北美洲著名的五大湖,湖盆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五大湖对沿岸地区气温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所在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其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该特征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东坡相比,B山脉的西坡年降水量较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其原因。

(1)A海峡为亚洲和________的洲界________海峡。
(2)B山脉是美洲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抬升形成的。
(3)C区域有北美洲著名的五大湖,湖盆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五大湖对沿岸地区气温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所在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其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该特征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东坡相比,B山脉的西坡年降水量较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将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重新树立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把部分制造业企业迁回美国本土,但是面临国内缺少成套的产业链、科技公司外包、成本指数较高等问题。
材料二 美国区域图

(1)图中甲位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的碰撞边界,多火山地震。
(2)①②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①地的主要农作物为_________,可以为东北部的乳畜业带提供饲料。
(3)③城市类型降水量_________(多或少)于④城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美国制造业企业迁回本土的成本指数较高,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说出密西西比河上游和下游的主要开发方向。
材料一 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将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重新树立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把部分制造业企业迁回美国本土,但是面临国内缺少成套的产业链、科技公司外包、成本指数较高等问题。
材料二 美国区域图

(1)图中甲位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的碰撞边界,多火山地震。
(2)①②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①地的主要农作物为_________,可以为东北部的乳畜业带提供饲料。
(3)③城市类型降水量_________(多或少)于④城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美国制造业企业迁回本土的成本指数较高,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说出密西西比河上游和下游的主要开发方向。
地质剖面图能直观的显示岩层的分布状况,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及该地某日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丙、乙、甲 | B.丙地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
C.乙地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 D.若在图示地区修建南北向隧道,应选择乙地 |
A.甲乙两地之间吹偏东风 | B.乙地可能有上升气流 |
C.乙地昼夜温差小于丙地 | D.甲地一定为晴朗天气 |
根据图1及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小题1】若图1是城郊近地面大气环流示意图,则此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是
【小题2】若图1表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且乙表示变质岩,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1】若图1是城郊近地面大气环流示意图,则此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是
A.②对丙具有净化,增温作用 | B.①对甲具有净化,增湿作用 |
C.②对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 D.①对乙具有减温、减湿作用 |
A.甲可能为沉积岩 | B.丙可能为岩浆 |
C.②不可能表示外力作用 | D.①可能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甲、乙两地在地表,则:
【小题2】若此图代表海陆间水循环,甲、乙两地在地球表面,则:
【小题3】若此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

【小题1】若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甲、乙两地在地表,则:
A.甲处为副热带高气压 | B.③代表信风带 |
C.甲处为少雨地带 | D.乙处有热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 |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 | B.乙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
C.③代表径流输送 | D.④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 |
A.丁代表岩浆岩 | B.丙代表沉积岩 |
C.②代表变质作用 | D.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5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描述下图所示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5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描述下图所示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010年4月以来,该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7000~10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小题2】冰岛地处两大板块的交界处,从水平运动方向考虑,边界东侧的板块主要移向()
【小题3】当该岛所处的气压带被切断时()

【小题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A.7,a | B.2,c | C.3,b | D.1,d |
A.东北 | B.西北 | C.东南 | D.西南 |
A.孟加拉国可能受洪涝威胁 | B.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
C.长江口盐度一年最低 | D.中国北极黄河站进入天文观测期 |
下图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小题2】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小题3】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小题1】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A.水平张裂运动 | B.水平挤压运动 |
C.岩浆活动 | D.变质作用 |
A.侵蚀作用 | B.外力作用 |
C.内力作用 | D.内、外力共同作 |
A.我国东部 | B.欧洲西部 |
C.中南半岛 | D.巴尔干半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