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 地球上的大气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
- 常见天气系统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赤道地区一般没有气旋活动,其原因是( )
A.终年高温,气流稳定 |
B.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零 |
C.赤道地区海洋面积广大 |
D.赤道低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
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高压中心),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图中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分别为① ,② 。
(2)A图中①气压中心垂直方向上盛行 气流,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地区以 天气为主;试分别列举①、②两种天气系统在我国出现的天气实例① ,② 。
(3)简述我国夏季风的性质特点。

(1)A、B两图中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分别为① ,② 。
(2)A图中①气压中心垂直方向上盛行 气流,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地区以 天气为主;试分别列举①、②两种天气系统在我国出现的天气实例① ,② 。
(3)简述我国夏季风的性质特点。
2015年10月15日,中国气象台发布最新台风预警,第24号台风“巨爵”强势生成后,第25号台风“蔷琵”紧随其后,形成风暴级强度的两个热带气旋,并可能影响福建和浙江28°N附近沿海一带。下图为双台风示意图和双台风发生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甲、乙、丙、丁中与双台风影响的沿海区域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甲 乙 丙 丁
【小题2】下图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台风成因的是

【小题3】双台风的灾害主要表现为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5】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 ②地表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⑤降水 ⑥地下径流
【小题6】从水循环的角度看,下列对台风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小题1】下列甲、乙、丙、丁中与双台风影响的沿海区域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甲 乙 丙 丁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 | B. | C. | D. |
A.沙尘暴天气 | B.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
C.地震、海啸 | D.狂风、赤潮 |
A.两个台风互旋的方向与台风内部气流旋转的方向相同,两个台风相互加强 |
B.此时印度半岛北部为高压中心 |
C.该季节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势力微弱 |
D.此时从中国驶往地中海,经过印度半岛南端的船只顺风顺水 |
①蒸发 ②地表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⑤降水 ⑥地下径流
A.②④⑤ | B.①②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A.破坏全球水资源的更新和动态平衡 | B.缓解我国东部局部区域的旱情 |
C.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 D.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
右图为某时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
【小题2】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该区域

【小题1】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
A.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 B.乙地狂风暴雪 | C.丙地有连续性降水 | D.丁地雨过天晴 |
A.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
C.受洋流影响较弱 | D.气候的海洋性特征突出 |
读某城市气候资料图(其中: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城市可能是()
【小题2】该城市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小题1】该城市可能是()
A.罗马 | B.开普敦 | C.圣保罗 | D.上海 |
A.准静止锋影响 | B.西北方影响 | C.暖流影响 | D.西南风影响 |
读“201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CO2排放量均较高的是
【小题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不是
①自然资源贫乏 ②煤炭消耗量大 ③交通设施落后 ④第三产业发达
【小题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霾天的主要元凶。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小题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CO2排放量均较高的是
A.湖北、山东 | B.广东、福建 | C.海南、贵州 | D.上海、天津 |
①自然资源贫乏 ②煤炭消耗量大 ③交通设施落后 ④第三产业发达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A.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 B.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
C.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 D.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
随着供暖季的到来,2015年11月3日至11月13日东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霾天气,为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揭开东北“霾”藏的秘密。
材料一 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浮游在空气之中,形成的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材料二 我国2015年11月10日至12日的霾区分布图和2015年11月3日东北三省着火点分布图。

材料三 霾天气的气温垂直分布模型图和沈阳市11月三天的天气信息统计表。

(1)从气象、工农业活动、生活方面分析东北这次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2)结合东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谈谈实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举措
材料一 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浮游在空气之中,形成的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材料二 我国2015年11月10日至12日的霾区分布图和2015年11月3日东北三省着火点分布图。

材料三 霾天气的气温垂直分布模型图和沈阳市11月三天的天气信息统计表。

(1)从气象、工农业活动、生活方面分析东北这次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2)结合东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谈谈实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