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哲学价值的含义
- 人生的真正价值
-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
- 价值观的含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郎平谈中国女排
只要一场比赛没结束,不管输赢的可能性如何,我们都会用200%的力量去拼。什么是成功?打到第几才算成功?队员们把所有潜力发挥出来,尽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我觉得就是成功。相信自己,有每天的积累,到最后就一定会有结果。教练是什么?教练就是在一边“烧柴点火”,全力推动队员们向前走的人。
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王蒙谈人生
对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支配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再无第二次机会。虚度生命是多么愚蠢!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绚丽的光彩,产生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的人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只是点亮一两盏灯,也还照亮了房屋,不留遗憾。
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次能量释放,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只要尽了力,最后人生“结账”时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有分量的。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知识,分析说明“人生即燃烧”。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②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事物的价值是不确定的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活动④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继承传统,发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②敢于创新,内容的用心改编是对古代神话的辩证否定
③体现个性,独特的风格特色和精神内核是对矛盾特殊性的把握
④脚踏实地,哪吒身上藏着千万个追梦人的影子重视了量的积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B.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古今中外,教师惩戒学生的行为一直存在,而且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有人对教育惩戒产生质疑。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一些教师变得不敢管、不愿管、不能管学生了,致使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对此,很多教师和家长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顾虑重重。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对学生的管教需要向传统教育惩戒回归。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2)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人们对教育惩戒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联欢活动的总导演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说,整场联欢活动没有邀请太多艺术家,大部分演员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他们没有整齐划一地歌唱,也没有身着统一的服装,而被赋予充分的表演自由,在天安门广场“嗨”起来,真切表达幸福感和获得感,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这充分体现了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②广大劳动者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的艺术活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①佐证了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②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④是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价值选择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让电视文艺节目蕴含民族文化之美,是媒体人的责任。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制作灵感来自于制片人在美国大学进修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草地上朗读分享的情景,但摧生该节目诞生的还是大家的由衷支持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如何将该节目做得高而不冷等专业问题,遭遇过团队不自信等重大挫折,但他们用对理想的执着顶住了压力,凭着对优雅文字生命力的笃信克服了羁绊,最终因为“文章的背后,是对人的关注”这一信念,《朗读者》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理想信念在《朗读者》制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