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网”行动是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于2015年4月部署开展的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重要行动。据统计,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共追回外逃人员1841名,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816人,包括“百名红通人员”4人,追赃金额40.91亿元。这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见证了追逃追赃工作的步履铿锵、捷报频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追逃追赃未有穷期。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一环,追逃追赃在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中尤为重要,只会力度越来越大、步伐愈加坚定。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开展“天网”行动的必要性。2018年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7种抗癌药降价并纳入医保目录,因病致贫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解决。实施脱贫攻坚战略
①维护了贫困人口的基本政治权利②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①维护了贫困人口的基本政治权利②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近日,“学生6月返校直接毕业”等消息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于这一谣言,山西某高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这告诫我们
A.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 | B.我国公民在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一律平等 |
C.公民要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 D.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
3月初,寻子15年的申某终于与儿子相聚。虽然“梅姨”是否存在依然是谜,但国家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惩拐卖儿童等刑事案件。这说明
①国家对违法分子实行专制②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④专政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专政的保障
①国家对违法分子实行专制②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④专政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专政的保障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人民日报》评论称,帝吧网友、饭圈女孩“出圈”,更多的还是井然的秩序、理性的表达,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可以看出,我国公民
A.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 B.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权利 |
C.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 D.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极大增强 |
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放后,反响强烈,深受观众喜爱和追捧。该剧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国政治要合“民心”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 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C.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 D.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
读下图可以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

①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③人民民主真实性得到充分保障
④人民民主权利和主体日益广泛

①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③人民民主真实性得到充分保障
④人民民主权利和主体日益广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1)结合材料,预测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情况,运用党的领导和我国国体的相关知识说明获得这一预测结论的理由。
(2)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运用“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评析,精准扶贫的正确性。
20年,时光之笔在澳门书写“一国两制”传奇。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

注:在长达百年的澳葡政府里,华人对澳门政治事务的参与几乎为零
在澳门,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基本法教育的相关内容,宪法和基本法被列为大学必修课:特区立法会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法》,根据基本法修改了本地法律《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和保护》。
(1)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一国两制’为澳门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和政策保障。”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得出的结论的理由。(2)有观点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施充分证明该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运用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评析上述观点的合理之处。
近年来,开门立法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常态。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10多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近10万公众提出20多万条意见,对法律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1)运用政治常识简要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时为什么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2)从实践主体的角度,概述我国开门立法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