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与细胞
- 遗传与进化
-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 利用分离定律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 + 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
- 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
- 稳态与环境
- 生物技术实践
- 生物技术实践综合
-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综合
- 实验与探究综合
-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培育不同口感的鲜食玉米成为育种的新方向。若选择多对纯合的玉米亲本杂交(玉米中控制甜性状的基因用D或d表示,控制糯性性状的基因用E或e表示),让获得的F1自交,所得F2中非甜非糯:非甜糯:甜非糯= 9:3:4,则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d基因纯合时,籽粒不表现糯性性状 |
B.F2的甜非糯种子中,纯合子占1/2 |
C.亲本的表现型为非甜非糯与甜糯或非甜糯与甜非糯 |
D.若探究F2中甜非糯种子的基因型,可与亲本中非甜糯植株杂交 |
小鼠的毛色有黄色、胡椒色和黑色,分别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AY、A和a控制。与毛色有关的另一对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不含B基因的细胞无法合成色素,小鼠表现出白化性状。现有三个品系的小鼠,其中品系1、2均为黄色,品系3为黑色,杂交情况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三种毛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 。______ (填“AY”“A”或“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
(2)杂交二F1中的黑色小鼠与某白化品系杂交得到F2,F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3表现出胡椒色:黑色:白色=9:3:4,该白化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 。
(3)品系1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小鼠杂交,F1不同毛色的小鼠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 。
P | F1 | |
杂交一 | 品系1×品系1 | 黄色:胡椒色=2:1 |
杂交二 | 品系2×品系2 | 黄色:黑色=2:1 |
杂交三 | 品系1×品系3 | 黄色:胡椒色=1:1 |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三种毛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
(2)杂交二F1中的黑色小鼠与某白化品系杂交得到F2,F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3表现出胡椒色:黑色:白色=9:3:4,该白化品系的基因型为
(3)品系1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小鼠杂交,F1不同毛色的小鼠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
某种植物花色的控制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物花色的控制过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均为紫花,则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产生的F1中紫花白花=5:7,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雄配子或雌配子存在不育现象;若将F1白花个体中的杂合子进行自由交配,则F2中紫色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以现有三种纯合白花品种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确定基因A/a和基因B/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该种植物花色的控制过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均为紫花,则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产生的F1中紫花白花=5:7,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雄配子或雌配子存在不育现象;若将F1白花个体中的杂合子进行自由交配,则F2中紫色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以现有三种纯合白花品种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确定基因A/a和基因B/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二倍体植物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其中部分性状受相关基因控制的情况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表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两植株杂交,子代中窄叶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子代中红花窄叶细茎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
(2)若某植株体细胞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植株可形成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如果该植株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该植株自交产生的红花窄叶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
基因组成 表现型 等位基因 | 显性纯合 | 杂合 | 隐性纯合 |
A一a | 红花 | 白花 | |
B一b | 窄叶 | 宽叶 | |
D-d | 粗茎 | 中相茎 | 细茎 |
(1)若表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两植株杂交,子代中窄叶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子代中红花窄叶细茎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
(2)若某植株体细胞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植株可形成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如果该植株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该植株自交产生的红花窄叶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

科研人员得到4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A、B、C和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
(3)突变体C和D的突变位点都在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F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由此判断,Fl________性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有部分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组别 | 亲本果蝇 | F1果蝇的表现型 | F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
+ | m | + | m | |||||
Ⅰ | A | 野生型 | + | + | 762 | 242 | 757 | 239 |
Ⅱ | B | 野生型 | + | + | 312 | 101 | 301 | 105 |
Ⅲ | C | 野生型 | + | m | 114 | 104 | 111 | 102 |
Ⅵ | D | 野生型 | + | m | 160 | 151 | 155 | 149 |
(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
(3)突变体C和D的突变位点都在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F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由此判断,Fl________性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有部分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已知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_B_;基因型为aaB 的植株下部雌花不能正常发育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顶部雄花序转变为雌花序而成为雌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顶端长出的也是雌花序而成为雌株。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作为亲本,杂交后得到如表所示结果。那么,他们选择的杂交亲本是


A.♂AABBX♀aabb | B.♂aaBbX♀Aabb | C.♂AaBbX♀AaBb | D.♂aabbX♀AaBb |
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00%。若将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成熟植株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 )
A.2种,3:4 | B.4种,12:6:2:1 |
C.4种,1:2:2:3 | D.4种,9: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