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学
- 电磁学
- 热学
- 光学
- 近代物理
- 原子核的衰变
- 半衰期
- +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 发现质子和中子的核反应
- 根据条件写出核反应方程
-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 探测射线的方法
-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 其他
- 初中衔接知识点
- 竞赛
人类在研究光、原子结构及核能利用等方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关原子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最先发现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能说明光子具有粒子性,且前者可说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除证明光子具有能量,还可证明光子具有动量 |
C.原子核发生![]() ![]() ![]() |
D.一个铍核(![]() ![]() ![]() |
现在的核电站比较广泛采用的核反应之一是:
(1)核反应方程中的
是反中微子,它不带电,质量数为零,试确定生成物锆( Zr)的电荷数与质量数.
(2)已知铀(U)核的质量为235. 0439u,中子质量为1.0087u,钕(Nd)核质量为142.9098u,锆核质量为89. 9047u;又知1u=1.6606×10-27kg.试计算1kg铀235大约能产生的能量是多少?

(1)核反应方程中的

(2)已知铀(U)核的质量为235. 0439u,中子质量为1.0087u,钕(Nd)核质量为142.9098u,锆核质量为89. 9047u;又知1u=1.6606×10-27kg.试计算1kg铀235大约能产生的能量是多少?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
,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
.X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A.15和28 |
B.15和30 |
C.16和30 |
D.17和31 |
有关放射性同位素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
B.![]() ![]() |
C.用![]() |
D.若磷肥中含有![]() ![]()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的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
注入人体,
在人体内衰变放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的负电子相遇湮灭转化为一对
光子,被探测器采集后,经计算机处理生成清晰图像.则根据PET原理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
B.正、负电子的湮灭方程是![]() |
C.在PET中,![]() |
D.在PET中,![]() |
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如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A、B、C三束。

(1)三种射线中,穿透能力最强,经常用来对金属探伤的是________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动量最大,经常用来轰击原子核的是____________射线。
(2)请完成以下与上述粒子有关的两个核反应方程:
Th→
Pa+________;
________
。

(1)三种射线中,穿透能力最强,经常用来对金属探伤的是________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动量最大,经常用来轰击原子核的是____________射线。
(2)请完成以下与上述粒子有关的两个核反应方程:


________

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1的铀核
,放出一个质量为m2的α粒子后,衰变成质量为m3的钍核
。(已知光速为c)
(1)写出核衰变反应方程
(2)算出该核衰变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
(3)假设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钍核和α粒子的动能,则钍核获得的动能有多大(用字母m1、m2、m3、c表示结果)


(1)写出核衰变反应方程
(2)算出该核衰变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
(3)假设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钍核和α粒子的动能,则钍核获得的动能有多大(用字母m1、m2、m3、c表示结果)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氘,完全可充当未来的主要能源.两个氘核的核反应产生一个
核和一个粒子,其中氘核的质量为2.013 0 u,氦核的质量为3.015 0 u,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1 u=931.5 MeV),求: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在两个氘核以相等的动能0.35 MeV进行对心碰撞,并且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的情况下,反应中产生的粒子和氦核的动能.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在两个氘核以相等的动能0.35 MeV进行对心碰撞,并且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的情况下,反应中产生的粒子和氦核的动能.
为确定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的正确性,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动能为
的质子轰击静止的锂核
,生成两个
粒子,测得两个
粒子的动能之和为
,已知质子、
粒子、锂粒子的质量分别取
、
、
,求: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通过计算说明
正确。(
相当于
)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通过计算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