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①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③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④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⑤,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明经:通晓经术。②蹇蹇:忠直的样子。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④二千石;指渤海郡守。⑤末技:古指工商业。【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王贺 事:侍奉,为……做事 |
B.面刺王过 刺:讽刺 |
C.赏赐亡度 亡:通“无”,没有 |
D.开仓廪假贫民 假:借给 |
A.内谏争于王 而青于蓝 |
B.及国中皆畏惮焉 风雨兴焉 |
C.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王说其谄谀 其贤不及孔子 |
A.王至掩耳起走 昌邑王捂起耳朵让龚遂离开 |
B.渐渍邪恶所习 (大王)逐渐沾染上各种恶习 |
C.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原)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 |
D.得一切便宜从事 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 |
A.龚遂因通晓儒学而做官,正直无私,敢于直言进谏国人都惧怕他。 |
B.龚遂对主忠心,恪尽职守,耐心规劝刘贺,最终促其登上皇位。 |
C.龚遂身材矮小,遭到宣帝轻视,又因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受赏识。 |
D.龚遂任渤海太守时,劝导百姓多农桑,并且自己生活俭朴,率先垂范。 |
A.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逞 《项羽本纪》 |
B.以刺世事 指责 《屈原列传》 |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保存 《屈原列传》 |
D.不伐己功 夸耀 《淮阴侯列传》 |
A.坐之堂下 《高祖本纪》 | B.梁以此奇籍 《项羽本纪》 |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 D.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淮阴侯列传》 |
(1)①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____②成顾蟋蟀笼虚___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_____④大行不顾细谨_____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
(2)①留待限期,以塞官责____②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_______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___
(3)①靡计不施,迄无济____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_______
(4)①窥父不在,窃发盆______②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______③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④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______⑥野芳发而幽香_____⑦发闾左適成渔阳_______
(5)①然睹促织,隐中胸怀______②俨然类画_______③成然之________
(6)①此物故非西产_______②故天子一跬步________
(1)手裁举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虫跃去尺有咫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翼日进宰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名词作状语
①岁征民间_____②取儿藁葬_____③得佳者笼养之____④早出暮归_____⑤日与子弟角______
(2)意动用法
①成然之 _______ ②成以其小,劣之 _______③益奇之 _______
(3)使动用法
①昂其直 _______ ②倾数家之产 _______③高其直 _______
(4)名词作动词
①细疏其能 _______ ②杖至百 _______ ③仙及鸡犬 _______
④裘马扬扬 _______ ⑤自名“蟹壳青” _______ ⑥儿涕而去 _______
(5)形容词作动词
①而心目耳力俱穷 _______ ②近抚之 _______③薄产累尽 _______
(6)形容词作名词
成述其异 _______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 |
D.不识有诸 识:知道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
A.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B.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C.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D.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A.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 |
B.庄子善于辩论,他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 |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