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①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②爨③,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④济、漯⑤,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泗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有删节)
(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②甑:瓦制的炊具。③爨:炊。④瀹:疏。⑤济、漯、:河名。⑥汝、汉:河名。⑦淮、泗:河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率天下而路也 率:带领 |
B.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名声 |
C.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登:成熟 |
D.岂为厉农夫哉 厉:损害 |
A.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治人者食于人 不拘于时 |
C.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D.虽欲耕,得乎 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
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劳心者”指管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駢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务:致力,专力从事 |
B.以鼓琴干威王 干:冒犯 |
C.身亲往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D.亡国乱君相属 属:接连 |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B.以攻伐为贤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C.必止乎仁义节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持方相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 必止乎亡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凳
A.①③⑥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⑤ |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
B.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髙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
(1)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
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项是(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
B.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 B.举一反三 | C.举国同庆 | D.唯才是举 |
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 B.与人为善 | C.欲取先与 | D.与时俱进 |
A.甲:且 乙:而 | B.甲:则 乙:而 |
C.甲:且 乙:则 | D.甲:则 乙:则 |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小题7】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
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循两崖 循:沿着
B.独其西阁为胜 胜:优胜
C.前揖芦山 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
D.不可殚数 殚:尽,竭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②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A.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
B.夫之哂之(笑) 加之以师旅(加到……上) |
C.端章甫(端正) 舍瑟而作(起) |
D.吾与点也(赞成)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