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早织而缕(“而”通“尔”,你们) |
B.虽趣舍万殊(“趣”通“趋”,“趣舍”,取舍) |
C.既然已(“已”通“以”,以及) |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 |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之(___________)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____________) ④善哉(___________)
【小题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项为之强 | D.何不试之以足 |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
①济阴之贾人(____________) ②向许百金(_______)
③舟薄于石又覆(_______) ④盍救诸?(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
B.我济阴之巨室也。 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
C.渔者载而升诸陆。 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
D.立而观之,遂没。 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
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的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
(2)云青青兮欲雨
(3)虎鼓瑟兮鸾回车
(4)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古来万事东流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
A.夫晋,何厌之有? | B.而又何羡乎? |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而今安在哉?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