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事

路遥

吃完饭后,孙少安和润叶来到街上。走到要回小学的那条巷口时,润叶突然说:“少安哥,你刚吃完饭,咱们到城外面去走一走。”少安不好拒绝她,但又觉得有些别扭。两个男女一块相跟着遥达,叫众人看着不美气。可又一想,这城周围又没人认识他,走一走就走一走,怕什么!他和润叶是一个村的老乡,又是老同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哩!于是,他们来到了绕城而过的县河滩里。

初春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得红艳艳的了。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一片片的枯草中冒了出来,给人一种盎然的生机。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行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不知从什么地方的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飘飘荡荡,忽隐忽现——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

“你走慢一点嘛!我都撵不上你了!”润叶终于扬起脸对少安笑着说。

少安只好把自己的两条长腿放慢一点,说:“我山里洼里跑惯了,走得太慢急得不行。”

“呀,你快看!”润叶指着前面的一个草坡,大声喊叫起来。

少安停住脚步,向她手指的地方望去。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奇怪地问:“什么?”

“马兰花!看,蓝格莹莹的!”

少安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哩,原来是几朵马兰花。这些野花野草他天天在山里看得多了,没什么稀罕的。润叶已经跑过去,坐在那几丛马兰花的旁边,等他过来。

他走到她身旁。她说:“咱们在这儿坐一会。”

他只好坐下来,把两条胳膊放在胸前,望着草坡下浑黄的原西河平静地流向远方。

润叶摘了一朵马兰花,在手里摆弄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说:“少安哥,我有个急人事,想对你说一说,让你看怎么办……”

少安扭过头,急切地等待她说出来。润叶脸红得像发高烧似的,犹豫了一会,才说“……我二妈家给我瞅了个人家。”

“什么……人家?”少安一时反应不过来。“是……县上一个领导的儿子……”润叶也不看他,只是红着脸低头摆弄那朵马兰花

“噢……”少安这下才明白了。

润叶要结婚了?他在心里又吃惊地自问。

他心里顿时涌上一股说不出的味道。他把自己出汗的手轻轻地放在有补钉的腿膝盖上,两只手甚至下意识地带着一种怜悯抚摸着自己的腿膝盖。

他马上意识到他有些不正常。他并且对自己这种情绪很懊恼。他现在应该像大哥一样帮助润叶拿主意才对。她专门叫他到城里来,也正是她信任他,才对他说这事哩!他很快使自己平静和严肃起来,对她说:“这是好事。人家家庭条件好……那个人做什么工作哩?”

“可我不愿意!”润叶抬起头来,带着一种惊讶和失望的表情望了他一眼。

“不愿意?”少安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事主意要你拿哩……”他只好这样说。

“我是问你,你看怎么办?”她抬起头,一脸固执地问他。

他掏出一条纸片,从口袋里捏了一撮烟叶,迅速卷起一支烟棒,点着抽了几口,说:“那你不愿意,不就算了?”

“人家纠缠我,我……”润叶难受地又低下了头。

“纠缠?”少安不能明白,既然女的不同意,男的还纠缠什么哩?城里人的脸怎这么厚?

“你是个死人……”润叶低着头嘟囔说。

少安感到很内疚。他看见润叶一直难受地低着头,不知怎样安慰她,就急躁地说:“唉,要是小时候,谁敢欺负你,我就早把拳头伸出去了!那时候,你要是看哪个土崖上有朵山丹丹花,或者一体红酸束,要我上去给你摘,那我都能让你满意……可现在,可这事……”

润叶听他说着,突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哭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注)《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陕西农村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农村在伟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相关情节是:在县城教书的大队书记的女儿田润叶,与同村的农村青年孙少安是同学。润叶的婶婶在县城给润叶提亲,润叶捎信让少安到县城见面,试探少安的想法。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安思想有些保守,当润叶提出到城外走走时,他觉得有些别扭,但碍于情面,还是答应了。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两次写润叶摆弄马兰花,借此表现了润叶复杂矛盾、欲说还休的心理。
C.少安与润叶虽然同在一个村里长大,又是老同学,但少安只是把润叶当妹妹看待,并没有爱情的成分。
D.远处传来的信天游,烘托了润叶沉浸在爱情期待中的少女心情,也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小题2】赏析文中第二段画线语句。
【小题3】文中润叶的表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1975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阴沉沉的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③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和平时站在露天吃饭不同,今天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梁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在等待着姍姗来迟者……

⑦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⑧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⑨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祥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

⑩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⑪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⑫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一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⑬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莱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⑭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了好一会。

⑮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⑯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

⑰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一章,有删改)

(注)①1975年:这一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年后文革结束,三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梁面馍。
(2)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了好一会。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小题3】结合7—10四段话,赏析路遥写孙少平的出场艺术。
【小题4】综合选文,探究第一段“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句话的多重意蕴。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莱分

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地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小题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展开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少平—当过“揽工汉”,后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
B.孙少安—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
C.田晓霞—与孙少平相互欣赏,后成为省报记者,在一次洪灾中为救人不幸牺牲。
D.金波—上学时经常与少平骑一辆自行车,后去青海当兵,爱上了一位藏族牧马姑娘。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果要进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会将哪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呢?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简要陈 述理由。要求:概括原著内容,理由充分符合主题,不超过 80 字。
当前题号:5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某章开头引用乡谚“强扭的瓜不甜”,此章描述的主人公是?()
A.田润叶与李向前B.杜丽丽与武惠良
C.田润生与郝红梅D.孙兰花与王满银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双水村因哭咽河与哪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
A.杏树河B.小南河
C.东拉河D.子母河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