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①,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选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注)①赋: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指出赋体文学和《诗经》间的源流关系。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除班固外,“汉赋四大家”的另外三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语段,概述《传》中所言“赋”的作用。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貳,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B.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C.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D.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
B.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C.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
B.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C.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
D.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 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为相五岁,甘露三年 ,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洵的庙号,谥号是中宗。在西汉,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C.邮亭,即驿亭。驿亭之名稍晚,起于唐朝时。古时驿传有亭,故称。是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和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稔法律条文,为官清正廉洁。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因而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们爱戴。
B.黄霸善于调用下属,暗中明察秋毫。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为了解民情,黄霸还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C.黄霸为政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黄霸任颍川太守时,遴选优秀属官,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境内犯罪率降低。
D.黄霸重视吏治,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他认为频繁更换长吏,公私耗费很多, 只会增加百姓负担,使吏治更加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2)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链接材料】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1];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2],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答苏武书》[3],有删改)
【注释】
[1] 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2]曹沫不死三败之辱: 曹沫,春秋鲁国人,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3]《答苏武书》: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小题1】请在括号内填写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苟,子何欲(_______)   ②上过其羊所,善之(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布衣草履而牧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上以式朴忠 以勇气闻于诸侯
C.拜为齐相 皆为陛下所成就
D.何故见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小题4】卜式提出“贤者宜死节”的观点,即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忠于理想,坚守节操;而李陵则认为“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即个人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为了完成心中最终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选择?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节选自《苏武传》)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B.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C.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如帝辇、凤辇。
B.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及上级官员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
C.后土: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神,也就是地神。
D.黄门驸马: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投降匈奴的李陵“不敢求武”,实为有愧于心,不敢见武。他的劝降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之法,先以苏武父亲和兄长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意指汉不值得效忠;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念想。
C.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意在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可谓绵里藏针、有礼有节。
D.李陵和苏武在家和国之间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两种思想两种胸怀对比鲜明,使苏武的形象更加高大,可敬可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徒慕君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节选自《苏武传》)
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康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节选自《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车避匿 引:调转。
B.会虞常     论:判罪。
C.空以身草野 膏:肥料
D.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B.徒慕君高义也/复举剑拟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君我降
D.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十年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是随侍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东西两汉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且鞮侯单于”中的“且鞮侯”是部落名称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D.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他们被举荐任以官职。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你要见我做什么?
C.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译文:虽然才华比世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
注:①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汉书》属于纪传体史书,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
③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 曰 高 帝 定 天 下 王 子 弟 今 太 后 称 制 欲 王 昆 弟 诸 吕 无 所 不 可 太 后 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①亨,即“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B.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C.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D.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古代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
C.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三是降职,通常称“左迁”。
D.唼血为盟,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唼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陵善于审时度势。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时,王陵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其母死后,王陵才最终跟随汉王平定天下。
B.王陵敢于直言。吕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王陵因“白马盟誓”而坚决反对吕后的做法,太后十分不高兴。
C.王陵性格耿直。当陈平、周勃赞同吕后分封吕氏做王时,王陵责备他们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高帝。
D.陈平具有大局观念。陈平虽然“与高帝唼血而盟”,但他为国家安定、刘氏后代的大局着想,并没有反对吕后的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2)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易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邪?”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所为于桀纣也 拟:类似
B.存亡之,不可不慎也 机:关键
C.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于潢池中耳 兵:武器
D.乃躬以俭约     率:率先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有大节。对昌邑王的不正行为敢于指正,以至昌邑王畏惧他。昌邑王亲近群小,吃喝玩乐,赏赐无度,在龚遂的规劝下也曾有过改正的行为。
B.龚遂通晓国事。他对渤海动乱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汉宣帝赞赏他,不但让他担任渤海太守,还赏赐黄金,为他增派驿车。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最终辖区内的盗贼自动解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龚遂体恤百姓。他对渤海采取慢治理的方式,发粮食赈济贫民,选用好官吏来管理,鼓励百姓务农,百姓的生活都富足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2)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易焉。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