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________;在欧共体基础上组成的国家联盟——________;直接使苏联解体的是________改革
全球化对世界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关于全球化,学术界并未形成完整理论学说,也未达成完全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3)如果说“全球化是中性的”,中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
(4)材料四中提到“深重罪孽”“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材料一 全球化的起源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有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六个阶段:
1492—1760年是世界市场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1760—1870年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870—1914年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阶段。
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阶段。
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发展阶段。
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什么?它和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观点:全球化是中性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 全球性问题
树立“天人合一”思想,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战栗的深重罪孽,更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魏德胜《从系统观的角度审视全球性问题》
(1)材料一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形成了哪两种观点?你能用哪一历史事件来印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3)如果说“全球化是中性的”,中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
(4)材料四中提到“深重罪孽”“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评价中的“改死了”指的是( )
A.美苏对峙 | B.东欧剧变 | C.苏联解体 | D.冷战开始 |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规模日渐增大,由于其内容日趋复杂,使得中央政府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和无效。从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得出
A.经济规模扩大并不是苏联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B.经济规模扩大暴露出苏联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 |
C.苏联行政统筹经济的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
D.苏联中央政府正在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力 |
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
(4)现在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
(4)现在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A.沙俄覆灭 |
B.苏俄诞生 |
C.东欧剧变 |
D.苏联解体 |
有这样一则笑话:苏联三位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还没到达目的地,铁轨就已经到了尽头。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轨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笑话中折射出的内容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最有颠覆性和针对性的,但效果不理想 |
B.社会主义在当时世界根本不可能成功,因为道路已走到尽头 |
C.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 |
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他要负最主要责任 |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④苏联模式失败。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④苏联模式失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 B.东欧剧变 | C.华约建立 | D.苏联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