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
以下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B.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D.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 |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A.实行计划经济 | B.经济比例失调 |
C.产品质量低劣 | D.资源消耗严重 |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农业集体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1920年,苏俄的公共配置从经济领域退却时,与之相关的制度调整引发了相当多官员的争论和抵制。列宁对这些人的幼稚表示愤怒,他认为如果不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必然要和农民决裂。材料表明
A.苏俄的社会主义探索充满挑战 |
B.相当多的官员主动选择站在农民的对立面 |
C.新经济政策得到苏俄各阶级的一致认可 |
D.新经济政策意味着苏维埃政府完全放任经济发展 |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但是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二虎”并存的局面,这两个政权是:( )
①沙皇政府 ②临时政府 ③工人兵代表苏维埃 ④人民委员会 ⑤苏联。
①沙皇政府 ②临时政府 ③工人兵代表苏维埃 ④人民委员会 ⑤苏联。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⑤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