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溶液 单元练习题 含答案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71267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

1.简答题(共1题)

1.
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____(选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____克。

2.选择题(共19题)

2.
如图为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用剩的食盐放回原试剂瓶
避免浪费
B
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
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
C
用50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
更加简便
D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
 
A.AB.BC.CD.D
3.
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4.
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粗盐称量B.粗盐溶解
C.浊液过滤D.蒸发结晶
5.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6.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剂一定是水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无色
7.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8.
某同学欲配制50 g 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
B.用500 mL的烧杯量取所需要的水
C.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2.5 g
D.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制取蒸馏水时,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水中
B.过滤时,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蒸发结晶时,不需要用到玻璃棒
D.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将蒸发皿中的溶液直接蒸干
10.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资源叙述有误的是(  )
A.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总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
B.从时间分布看,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呈现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C.我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的水库等蓄水工程,其目的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D.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加突出
11.
有100 g10%的盐酸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取的方法是(  )
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
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
C.将100 g 10%的盐酸与200 g 25%的盐酸混合
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12.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土B.植物油C.牛奶D.食盐
13.
配制生理盐水时,导致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将称好的氯化钠固体转移到烧杯中时,有少量撒出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 ③溶解过程中未用玻璃棒搅拌 ④盛装生理盐水的试剂管用水润洗后未干燥
A.仅①④B.仅②③C.仅①②④D.仅①③④
14.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15.
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C.40 ℃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100 ℃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16.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手关闭水龙头B.往河流里倾倒垃圾
C.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农作物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C.生活用水一水多用D.大量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18.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是(  )
A.东少西多B.春夏少,秋冬多C.南少北多D.夏秋多,冬春少
19.
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描述的是(  )
A.蒸发B.蒸腾C.降水D.径流
20.
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称量B.溶解
C.过滤D.蒸发

3.填空题(共9题)

21.
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______。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22.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此外,常用的溶剂还有______、______、_____等。
23.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______。
(2)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______,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_,每______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3)在通电条件下,每2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______份质量的氢气。
24.
水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常温下是______;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_____℃,凝固点是____℃。在____℃时,水的密度最大。
25.
在一定______下,某物质在____克溶剂里达到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6.
如图1,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2所示的变化,由此推出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填“升温”或“降温”)。随上述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27.
进行有关溶液的稀释(或浓缩)的计算时,分析的关键是稀释(或浓缩)前后______不变。
28.
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克。
29.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______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_______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