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____(选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____克。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____(选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____克。
2.选择题- (共19题)
2.
如图为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目的 |
A | 用剩的食盐放回原试剂瓶 | 避免浪费 |
B | 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 | 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 |
C | 用50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 | 更加简便 |
D |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 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 |
A.A | B.B | C.C | D.D |
3.
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B.溶质质量不变 |
C.溶液质量不变 |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
5.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
7.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
8.
某同学欲配制50 g 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 |
B.用500 mL的烧杯量取所需要的水 |
C.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2.5 g |
D.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制取蒸馏水时,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水中 |
B.过滤时,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
C.蒸发结晶时,不需要用到玻璃棒 |
D.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将蒸发皿中的溶液直接蒸干 |
10.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资源叙述有误的是( )
A.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总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 |
B.从时间分布看,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呈现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
C.我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的水库等蓄水工程,其目的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
D.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加突出 |
11.
有100 g10%的盐酸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取的方法是( )
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 |
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 |
C.将100 g 10%的盐酸与200 g 25%的盐酸混合 |
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
13.
配制生理盐水时,导致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将称好的氯化钠固体转移到烧杯中时,有少量撒出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 ③溶解过程中未用玻璃棒搅拌 ④盛装生理盐水的试剂管用水润洗后未干燥
①将称好的氯化钠固体转移到烧杯中时,有少量撒出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 ③溶解过程中未用玻璃棒搅拌 ④盛装生理盐水的试剂管用水润洗后未干燥
A.仅①④ | B.仅②③ | C.仅①②④ | D.仅①③④ |
14.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
15.
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克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20 ℃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
C.40 ℃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
D.100 ℃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农作物 |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
C.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 D.大量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
3.填空题- (共9题)
21.
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______。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______。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23.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______。
(2)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______,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_,每______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3)在通电条件下,每2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______份质量的氢气。

(1)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______。
(2)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______,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_,每______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3)在通电条件下,每2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______份质量的氢气。
26.
如图1,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2所示的变化,由此推出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填“升温”或“降温”)。随上述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28.
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克。
实验编号 | A | B | C |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 9 | 18 | 27 |
溶液质量(克) | 59 | 68 | 68 |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