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第1章自测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71151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2

1.简答题(共1题)

1.
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操作1的名称是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2.选择题(共16题)

2.
要将KCl、MgCl2和BaSO4的固体混合物逐一分离开来,加入的试剂及顺序正确的是(   )
A.水、AgNO3溶液、稀硝酸
B.水、NaOH溶液、稀盐酸
C.水、KOH溶液、稀盐酸
D.水、KOH溶液、稀硫酸
3.
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熔化B.蔗糖溶于水
C.大理石破碎D.粮食酿酒
4.
下列有关硫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硫酸溶液中K、Ca2、OH、Cl可以大量共存
B.硫酸和盐酸溶液中都含有H,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
5.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氢化钠能与某此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AB.BC.CD.D
6.
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有关氯化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氮肥
B.可使农作物枝叶生长茂盛
C.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D.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进行检验
7.
某同学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分别取m克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试验,合理的是(   )
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毫升气体
B.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克固体
C.与足量AgNO3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克固体
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
8.
图a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b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9.
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稀盐酸
D.纯碱溶液
10.
小明向盛有盐酸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果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一定含有
B
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C
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可能有
D
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A.AB.BC.CD.D
11.
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B.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D.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12.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玉米粥
鸡蛋清
pH
3.5~4.5
2.9~3.3
6.3~6.6
7.0~8.0
7.6~8.0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显碱性
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
C.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吃玉米粥
13.
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物质甲是(  )。
A.浓氨水B.浓硫酸
C.浓盐酸
14.
某同学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泡腾片主要成分为维生素、柠檬酸、碳酸氢钠,则该气体主要是(   )
A.O2B.N2
C.CO2D.水蒸气
15.
如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示意图,其中X是(   )
A.稀盐酸B.稀硫酸
C.硫酸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
16.
某品牌爽肤水为蓝色溶液,小明怀疑其含有硫酸铜,欲通过检测硫酸根离子进行初步判断,应选用的试剂是(   )
A.Ba(NO3)2溶液和稀HNO3
B.紫色石蕊试液
C.NaOH溶液
D.NaCl溶液和稀HNO3
17.
重金属离子有毒,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是Ba2,如果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A.Cu2和SO42B.Cu2和Cl
C.K和SO42D.Ag和NO3

3.填空题(共9题)

18.
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和E的总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
为了探究酸碱反应,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甲同学向装有少量Ca(OH)2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色,此现象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2)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在滴加过程中,乙同学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通过思考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乙同学为了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______,再滴加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4)实验结束后,甲、乙两名同学将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分析所得溶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的成分为____________。
20.
在实验室,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横轴)与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纵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
(3)图中B→C线段对应溶质质量减小的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
21.
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的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2)过氧乙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2.
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60%的镁都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为了使MgCl2转化为Mg(OH)2,试剂①可以选用______,要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①的量应_____。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___。
(3)试剂②可以选用___________。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后会产生Mg和Cl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3.
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图中①的现象是__________。
(3)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图中性质④属于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_______________(填用途)。
24.
某兴趣小组将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6SO4(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 ℃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6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 ℃。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Cu(OH)2
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____________。
猜想三:浅绿色固体为Cu4(OH)6SO4和Cu(OH)2
(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100℃,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_________。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_______。
(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_______正确。
25.
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生产原理是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以沉淀形式析出:
NaCl+NH3+CO2+H2O===NH4Cl+NaHCO3↓。
过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再受热分解得到产品:2NaHCO3Na2CO3+H2O+CO2
(1)“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________(写化学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85吨NaCl可制得8.4吨NaHCO3,实际上从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8.4吨。
(3)与“侯氏制碱法”不同的是,比利时科学家苏尔维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混合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请计算:NH4Cl质量分数为20%的混合溶液5.35吨,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获得NH3多少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溶液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6道)

    填空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