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7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材料一 克里雅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县境内,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2.99毫米,其中4~9月的降水量所占比重较大,6月份降水最多,平均为26.3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839.9毫米,集中在4~9月。
材料二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乔木树种。在塔里木盆地,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被称为沙漠的生命之源。它具有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提供肥沃的土壤等功能。

(1)在图中绘出克里雅河的流向。
(2)简述克里雅河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较重的人为原因。
(3)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该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4)试说明应如何保护和恢复胡杨林,防止土地荒漠化。
材料一 2011年1月4日,英国《晚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治理沙漠化运动取得历史突破。截止到2010年的5年间,中国的沙漠面积每年减少1 717平方公里,估计中国有5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土地可以得以恢复。
材料二

(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________(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________,以西是________。
(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试分析荒漠化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3)C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至少3点)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的空白圈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
C.农林牧业综合治理 | D.水土流失加剧 |
G.粮食单产提高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贵州普定县,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危害尤为严重,一度处于“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循环中。从上世纪80年代,普定县对石漠化进行治理。采取培土造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桤木与柳杉混交、香椿与滇柏、金银花与冰脆李混交等治理模式。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7.5%提高到2013年的35.6%,探索出“石漠化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普定治理模式”。
(1)解释“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循环模式。(2)简述该地为治理荒漠化应采取的措施。
2.单选题- (共16题)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 B.水土流失 | C.酸雨 | D.生物多样性减少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其主要原因 |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的主要途径 |
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A.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
B.居延海地区载畜量减少 |
C.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
D.居延海地区土地沙化面积增加 |
【小题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
B.7月 |
C.8月 |
D.9月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
C.往返迁移 |
D.向两侧迁移 |

【小题1】四大陆中热带荒漠成因与本格拉寒流有关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大陆面积和轮廓 | B.过度放牧和樵采 |
C.纬度位置和垦耕 | D.海陆位置和地形 |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高
④6~8月土壤含水量低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风速较大
②降水较少
③气温较高
④蒸发量较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种草 | B.自然演化 | C.栽灌木 | D.植树 |

【小题1】荒漠化的实质是( )
A.耕地退化 |
B.草地退化 |
C.土地退化 |
D.林地退化 |
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
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
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④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小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 B.风力侵蚀减弱 |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A.西部高于东部 |
B.东部高于西部 |
C.东、西部相当 |
D.南部高于北部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

【小题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

【小题1】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
B.青海 |
C.陕西 |
D.新疆 |
①开采矿产
②生态移民
③合理载畜
④抽取地下水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③④ |

右图中各区域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组合正确的是( )
A.山区修建梯田——水土流失 | B.绿洲种植小麦、棉花——土壤次生盐渍化 |
C.过渡带植灌种草——土地荒漠化 | D.荒漠繁育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 |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
读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A.新疆 |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
C.柴达木盆地 | D.内蒙古东部地区 |
A.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
C.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

【小题1】有关图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是草地退化 |
B.土地利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 |
C.土地利用问题的后果是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
D.草地退化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
①控制人口
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③发展单一放牧,规定只放一个畜种
④实行轮牧、退牧
⑤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舍饲养畜为游牧
⑥依法加强草原保护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⑥ |
每年东非高原上几十万头角马、斑马等野生动物发生周期性的大迁徙。下图为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新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造成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
B.地壳的运动 |
C.水循环运动 |
D.地球的公转 |
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 |
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
C.城市扩大,非农用地增加 |
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 |

【小题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植树 | B.种草 | C.栽灌木 | D.自然演化 |
3.选择题- (共4题)
B
Maria Montessori is a famous Italian educationalist, whose method of teaching has influence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Born in Italy in 1870, Montessori became the first woman doctor in her country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medical school in 1896. Later, working with poor children, she set up a “Children House” in Rome in 1907. The rooms were bright and colorful. This was the place where she developed the Montessori Method, which was formed during 1908-1913.
Maria thought that children must be free to learn without being criticized(批评) or limited. She let the children make their own choice of what they wanted to do and work with their own speed, not the rest of the class or the teacher. As a result, children enjoy learning and this gives them confidence and makes them happy. The Montessori Method also teaches children skills to help them become independent. Very young children learn to dress themselves, to cook and to put their toys and clothes away. It's a way of teaching which encourages children to learn by doing and experimenting.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repeat activities as often as they wish, and they develop their observation(观察) skills by doing different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Montessori Method thinks that teacher is a guide, not a leader of the classroom, helping to open students' eyes to wonder around them.
A typical room in a Montessori school has many things children can use. The furniture is light so they can arrange it as they wish.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offers many activities, children like to work together and they develop a social life based on cooperation(合作)rather than competition.
Maria Montessori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to train teachers to use her method. In 1950, she received the World Peace Education Badges.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