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淮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548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2

1.选择题(共2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每年都有大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竞相问世,这种繁荣所带来的百卉千葩,让人________。纵观历史,古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近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当代作家路遥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生活,耗时很久才得以完成《平凡的世界》三部曲……_______, 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 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精雕细琢而成。同时,这些著者更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当然,在繁荣背后也存在_____的现象。急功近利、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学快餐”,其低劣文字会让很多读者深受其害。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泥沙俱下
B.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C.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鱼目混珠
D.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C.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全都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
D.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全都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以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B.完美地解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C.诠释了完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创作品质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完美地诠释了的创作品质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每年都有大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竞相问世,这种繁荣所带来的百卉千葩,让人_____________。纵观历史,古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近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____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当代作家路遥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生活,耗时很久才得以完成《平凡的世界》三部曲……________,这些可以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坚忍的信念和执着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同时,这些著者更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当然,在繁荣背后也存在___________的现象。急功近利、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学快餐”,其低劣文字会让很多读者深受其害。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泥沙俱下
B.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C.美不胜收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D.应接不暇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鱼目混珠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可以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坚忍的信念和执着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C.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D.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长期精雕细琢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而成的上乘之作。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被完美地诠释了
C.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完美创作品质
D.把完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诠释了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①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D.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素:向来,本来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徒:空,白白地
D.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才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夫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击沛公于坐,杀之。
C.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项王按剑跽曰
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大功 微夫人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与赵王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求人可使报秦者
D.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这种局面的形成,始于上高一那年。

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县一中是省重点,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算迈进大学门了,我费了很大劲才考上的。乡高中一年也就能考上两三个吧。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 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了,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暖气了。我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显得高兴了,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回来了?”“嗯,甜甜,叫爷爷。”“爷爷。”“唉,好孩子。”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也说:“嗯,牛车,我也没坐过。”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父亲说:“我不冷,你娘给我做的棉袄棉裤厚实着呢。你们那衣服不行,一冻就透。”然后,羽绒服就转移到了我身上。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其实,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豁出去一张厚脸皮再借借。”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母亲说:“刚才你叫他爹,他可恣坏了,你看他喝成那个熊样,多少年没喝醉过了。”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既点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设置悬念,又自然地导入下文。
B.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年都不回去,这强化了“我”与父亲的隔阂之深。
C.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父亲骗“我”说二满不敢在下雪天开车,对母亲却说是孩子想坐牛车,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作用进行探究。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費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眼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竟有別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侯,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竟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俳徊,所以,沉浸、徜在这样的徴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的消息说是咋天的,可照片和视颇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変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求得转发量,不情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很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別人,也误了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若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贯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己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环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5.情景默写(共1题)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语言描写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宽容大度。
(2)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3)柳永在《望海潮》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感慨深秋离别之苦,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一种态度。一俯一仰之间,王羲之在兰亭流觞曲水,领悟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一进一退之间,苏轼在赤壁泛舟夜游,明白了“变与不变”的人生;一明一暗之间,王安石在褒禅山曲径通幽,懂得了“志”“力”“物”辩证关系的人生。他们或积极有为,或豁达坦然,或深思慎取。还有对酒当歌的曹操,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他们把生命中独有的过往,放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历练、沉淀、提升,最后成为了后人景仰的一种姿势、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在你的生命中,也不乏独有的过往,但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需要一种什么态度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1题)

10.
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