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这种局面的形成,始于上高一那年。

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县一中是省重点,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算迈进大学门了,我费了很大劲才考上的。乡高中一年也就能考上两三个吧。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 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了,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暖气了。我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显得高兴了,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回来了?”“嗯,甜甜,叫爷爷。”“爷爷。”“唉,好孩子。”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也说:“嗯,牛车,我也没坐过。”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父亲说:“我不冷,你娘给我做的棉袄棉裤厚实着呢。你们那衣服不行,一冻就透。”然后,羽绒服就转移到了我身上。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其实,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豁出去一张厚脸皮再借借。”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母亲说:“刚才你叫他爹,他可恣坏了,你看他喝成那个熊样,多少年没喝醉过了。”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既点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设置悬念,又自然地导入下文。
B.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年都不回去,这强化了“我”与父亲的隔阂之深。
C.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父亲骗“我”说二满不敢在下雪天开车,对母亲却说是孩子想坐牛车,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作用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5 05: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乌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⑧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看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来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D.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5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6分)
【小题4】“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字左右)(10分)

同类题2

材料一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通常又可以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芯片组一般是指集成电路的载体,也是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后的结果,通常是一个可以立即使用的独立整体。在大家的日常讨论中,“芯片”和“集成电路”这两个词经常混着使用,比如集成电路设计和芯片设计说的是一个意思,芯片行业、集成电路行业、IC行业往往也是一个意思。

很多人都知道,芯片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用的很多东西,小到音箱、耳机、遥控器、手机,大到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热水器,这些家用电器都离不开芯片。

芯片“人小鬼大”,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能集成少到几千万多到几十亿个元器件,芯片如同人脑一样,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高效率的计算和处理,然后返回需要的信息,是主导高科技产品效能的重要器件。可以说,如果没有芯片,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就会变成“废铜烂铁”;而现代社会所依赖的整个信息产业,就会瞬间瘫痪。

(选自2018、7、8期《科学大众》)

材料二

据Gartner发布的数据,2017年营收规模前十的半导体企业中,无一家属于中国企业,而美国多达5家,名副其实的芯片霸主。排名第一的是韩国三星,2017年营收达688.2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6.4%。我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的劣势很明显,生产的芯片比较粗糙,质量无法保障,更是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规模化生产。当前核心集成电路的16项当中,国产芯片有9项的占有率是0%。据官方数据,我国有近9成的芯片依靠国外进口,仅2017年就高达2601亿美元,远超过了石油的进口规模,是中国进口额最大的领域,贸易逆差也高居不下,2017年达到了近年来最高值1932亿美元。

所以,尽管很多国人叫喊着,中国芯片当自强,一定要在短期内尽快摆脱对国外芯片技术的高度依赖,但实际上这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然,中国芯片产业要想崛起,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代际差距,必须要走多管齐下才行。其一,芯片产业的崛起,国家的政策扶持是一定要有的。就是在税收、补贴方面,给芯片设计、生产等领域倾斜,对于能够达到世界芯片技术前沿企业给予奖励。其二,科技类企业应当自立自强,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薄弱环节的突破,加速占领技术高地。尽可能摆脱对外进口芯片的依赖度。此外,还要鼓励海外学者归国,这样可以带领中国芯片技术不断的向前突破。早在解放之初,很多老专家都抱着一颗爱国之心,带着专利和技术毅然回归祖国。现在也要号召那些海外学子,早日带领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投向祖国的怀抱,这样中国芯片在未来数年后,实现弯道超车还是有可能的。

平说财经张平

材料三

一位芯片制造领域的专家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一颗芯片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一条生产线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就拿代工厂来说,需要先将“砂子”提纯成硅,再切成晶元,然后加工晶元。晶元加工厂包含前后两道工艺,前道工艺分几大模块——光刻、薄膜、刻蚀、清洗、注入;后道工艺主要是封装——互联、打线、密封。其中,光刻是制造和设计的纽带。

其中许多工艺都在独立的工厂进行,而使用的设备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厂制造;使用的材料包括几百种特种气体、液体、靶材,都需要专门的化工工业。另外,集成电路的生产都是在超净间进行的,因此还需要排风和空气净化等系统。

有说法认为,集成电路是比航天还要高的高科技。该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航天的可靠性估计也就4个9、5个9的样子(X个9表示在软件系统一年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系统可以正常使用时间与总时间之比)。现在硅晶圆材料的纯度就要6个9以上。”

选自环球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导体元器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是芯片的统称,我们通常所说的芯片行业、集成电路行业、IC行业往往是一个意思。
B.我国目前的芯片行业在世界芯片行业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芯片进口规模庞大,甚至曾经一度超过了石油进口规模,成为中国进口额最大的领域。
C.如果大量海外学子带着技术回国,国家加大前沿技术的投入,那么数年之后中国芯片实现弯道超车是有可能的。
D.从“砂子”到芯片生产过程错综复杂,其间涉及到几千道工序,很多工序需要在独立工厂生产,因此它是比航天要求还要高的高科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芯片制造的许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我国芯片生产起步较晚,又缺乏统一的标准,生产的芯片粗糙,质量无法保证,所以无法规模化生产。
B.互联、打线、密封是晶元制作的重要程序,但是只有晶元还不能形成芯片,其间还少不了封装和设计的过程,因此芯片制作千头万绪。
C.在芯片产业发展方向上,我们必须加强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同时企业自身要认识到目前发展的机遇,自立自强,加强前沿科技研发投入。
D.芯片生产的过程不仅要干净、精细,其生产车间需要排风和空气净化等系统,甚至跟化工工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3】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选自2018年2月《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B.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都是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学者认为,伏羲、唐尧、虞舜时期是我国文章发生和进步的时代,夏、商、周是文章昌隆的时代,春秋战国则是文章极盛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我们通常把当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称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中,儒家的《论语讠》《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第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一方面,不管是儒家之文、道家之文、法家之文,还是墨家之文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从各家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而是各不相同。就儒家的论议而言,《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的文章缜密谨严,譬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整相间。就道家的论议而言,庄子本人的《庄子》内篇奇妙深幽,庄子后学的《庄子》外、杂篇则大抵奇妙浅豁;庄子学派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少辩智,《老子》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多辩智。
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孟子建立的仁义、仁政学说,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戕害……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
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传统从这里发源,反传统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取的根据在这里,士大夫退守自持的根据也在这里。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
(选自《先秦诸子选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是对春秋战国各学派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的通称。
B.先秦诸子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基本上都属于议论文。
C.先秦诸子的出现,这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是一个重大事件。
D.先秦诸子在古代很多根本方面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先秦诸子的论议文富有魅力具有两个原因,并围绕这两个原因进行论证。
B.文章采用事例论证的手法,层次清晰,论证了先秦诸子论议文富有魅力,有说服力。
C.文章选用《论语》《孟子》《荀子》的相关材料,着力于论证儒家流派众多,个性鲜明。
D.文章通过大量的材料,论证了先秦诸子论议文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我国文章极盛的时代,所以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B.先秦诸子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开出方子。
C.从各家学派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可谓千口一声。
D.先秦诸子对人际关系、天人关系都做出了正确地思考和把握,是后世人进退的根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哪?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中的“爹”先是不同意“我”给他配助听器,后又主动要求“我”给他配助听器,“爹”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